虞美人 李 煜 一、导语 广义地说,词也属于诗。词是一种配合燕乐歌唱的新诗体。因此,词除了具备诗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狭义地说,词又叫“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词是依据乐谱写的歌词所以词都有“词牌”为了点明词的内容,词牌之后可另标题目。作词又叫“填词”。 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分为三种。一是小令58字以内,一般不分段(词的一段叫“阙”又叫“片”)二是中调59——90字,分上下两阙。三是长调91字以上,有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词的句子多是长短不齐但是有着严格的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韵脚等等每个词牌都是有定规的。如《虞美人》这个词牌,正规格式规定五十六字,八句: 七五七九 七五七九句式,上下片各两仄韵转两平韵(朗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 背景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记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因填词而获罪被杀在词史上可谓罕见,但就此也是说明这首词所流露的故国之思是多么直率,所抒写的亡国之恨是何等强烈。
三 分析内容 《虞美人》是一首双调小令词,上下两阙各二十八字,其押韵位置和平仄格式相同。上阙“了、少”与“风、中”分别相押;下阙“在、改”与“愁、流“分别相押。上阙回首故国。起句如天外飞来,非常突兀。它的十分强烈的反问开始往事的回忆。“春花秋月”这是一年之中的良辰美景,令人向往。但诗人却以愤恨的口吻责问它“何时了?”这是十分矛盾的问句。似乎是一种心理变态。但是如果设身处地地推想,此人在幽禁拘囚中所见的“春花秋月”往往会勾起对已经消失的美好往事的痛苦回忆。从“何时了”的语气中人们还会体会到“春花秋月”的诱发已是循环往复多次了,词人是希望它早日完结,以免被没完没了地撩拨愁绪。这才发出了“何时了”的强烈责问。可是,这一句又完全是词人的心里常态。词人化常态为变态,以突出问话中蕴含的痛苦回忆。此外,“春花秋月”还兼指时序更替,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天气阴晴,月亮圆缺,这都是自然的常景;词人责问何时了似乎又是一种反常、无理的问话。但他希望这令人难耐的日子赶快结束,则又是一个囚徒的真诚意愿,可是这又是一句正常有情的问话。下句“往事知多少”,便以愤激的浩叹申足上句意蕴直提“往事”。“往事”为“春花秋月”所引发,接踵而来袭上心头。这里有“待踏马蹄清夜风”《玉楼春》的月下得意,有“花明花暗笼清雾”(《菩萨蛮》)的美景享乐,也有“花满绪,酒满瓯”(《渔父》)的自由闲适。但这一切都已经消失,成为过去,所以“知多少”三字,就更显出感情的沉重与愤激。 下面三四句比前两句少一些激愤但多一层痛苦。“小楼昨夜又东风”是春天的信息又一次传来,理应充满欣喜,但诗人在这里却反而引起“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慨,这又是一种心理反常。但因为这“东风”所传的春讯对于词人来说,只能引起对过去春游春宴的回忆,而那种“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忘江南》)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明月之夜,回想故国那“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气派那都只能在梦中的泪眼相望,自然是不堪回首了,这又是一种正常心态。词人在这里所写的“故国”当然带着帝王气派和享乐色彩,没有多少意义但对于从帝王骤然降为囚徒的李煜来说,这“不堪回首”却又是十分真切伤感,因而依然深挚感人。 词的下阙直接抒情。第一句在承上。“雕栏玉砌”四字紧承上阙“回首”“故国”即“醉拍栏杆情味切”(《玉楼春》)的“雕栏”那“刬袜步香阶”(《菩萨蛮》)的“玉砌”想必都应该还在吧?“应犹在”是设想猜测之词,含有丰富的感情层次,它表达的是既含疑虑又有企盼,既疑其是否“犹在”又盼其应该“犹在”的复杂感情。“只是朱颜改”一句启下,转入直抒现实中的愁情。故国的“雕栏玉砌”也许安然无恙,只不过人的容颜已经改变了。几年来的囚徒幽居生活,“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的现实悲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同上)的悲苦情意,终于使自己朱颜改变了“沈腰潘鬓销磨”(《破阵子》)了!词人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并提,以“改”和“在”对比,以“只是”和“应犹”呼应,形成前后两句所写的过去和现在,愿望与现实的强烈反差,这就自然引出了全词的抒情高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尾的这两句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直率。它和上片起拍同样采用一问一答式,形成结构上的遥相呼应。它又是上阙问花月,叹往事,忆故国,怨东风以及下阙想雕栏,念玉砌,惜朱颜,哀今貌等等愁情抒写的总汇,在章法上具有水到渠成之功。至于这两句设喻之妙,从古至今为人所赞誉。以水喻愁,历来为作家所习用。如李白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之喻,但李煜取喻却有自己的特点,显明更为巧妙。首先“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蕴含更多的感情因素。“一江”强调整条大江不但状其水满而且显出境界的阔大,愁情的深广;“春水”点明江水正值春讯,春潮水涨,不但喻愁之多,而且象征着心潮的起伏,愁情的激荡。这些都是“东流水”三字所无法传达的情愫。其次,李白所写的金陵留别之词随意取喻,无法融入深情;而李煜此作乃汴京囚禁中遥念故都之句。此喻为精思熟虑悉心选择所得。因而可以窥见刻骨铭心的切肤之痛。再次“一江春水向东流”把“东流水”三字扩成一句。音调悠长,语气沉缓。这和抒写低回哀怨之情相吻合,故而声情并茂更觉感人。 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