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李煜 尹启龙整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了liao3:完毕,结束。往事:这里专指过去欢乐的事情,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又东风:又刮起了东风(是春天了)。全句说:在皎洁的月光底下,回想起可爱的故国,精神上的痛苦真受不住。问君:假设的问话,把自己作为第二人称来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愁正像春天的江水一样,滔滔滚滚,不断地朝着东方流去。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故国:指已灭亡的南唐。 雕栏:雕花的栏杆。玉砌:像白玉一样的石头台阶。 雕栏玉砌:指代旧日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丽的东西。 全句说:华丽的宫殿应该还存在吧。 朱颜改:语意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赏析一】 此词把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化为千古悲音,用源源不尽的一江春水喻愁苦的无穷无尽,读后令人潸然泪下,满怀一腔同情。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赵光义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本是美景,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引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cheng2 chu4,触动,感动),衬托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翡翠),烹金馔玉(烹peng1,煮。Zhuan4,饭食)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nong2,我)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注解: 沛然pei4,盛大、旺盛。 御:yu4①驾驭车马;赶车。②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或支配。③封建社会指与皇帝有关的:~赐,~前,告~状 宫闱gong1 wei2 :宫廷。 嗟叹jie1tan4,动词,叹息。 kuai4 zhi4,脍:切得很细的鱼或肉。炙:烤熟的肉。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cháng gē dàng kū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jiēxiàqiú旧指在公堂台阶下受审的犯人;泛指在押的囚犯或俘虏。 纸醉金迷 zhi3 zui4 jin1 mi2 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繁华富丽的境况,比喻奢侈繁华的享乐生活。 出处 宋•陶谷《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花天酒地 反义词 粗茶淡饭、质朴无华 典故: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荒淫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赏析二】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从帝王沦为阶下囚后写的一首很伤感的诗。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跟踪练习】 1、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2、把握感情(抒什么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3、 把握技巧(用什么手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4、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答案: ☆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 往事: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指已灭亡的南唐。 ☆ 雕栏玉砌:指代旧日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丽的东西。 ☆朱颜改:语意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5、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有又力度。 李煜之死: 公元975年,宋军入金陵,俘获李煜,南唐灭亡。在被囚禁的第三个年头中秋之夜,李煜仰望圆月,不禁触景生情,勾起了满腹的丧权之耻和亡国之恨,提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流露出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这也许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由于这首词,李煜更被宋太宗认为是“人还在心不死”,想复辟变天,于是赐李煜服下牵机药。至于牵机药就是中药马钱子。马钱子别名番木鳖,主要成分是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其种子性寒味苦,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痈疽肿痛。由于马钱子对中枢神经系统亲和力强、解力困难,过量服用可出现颈项僵硬,瞳孔放大,呼吸急促与困难,甚至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李煜因酒后服药,酒助药性,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后头部与足部拘搂相接而死,状似牵机,故后人也称马钱子为“牵机药”。 而李煜的长相也很有些与众不同,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所谓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俩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圣人,但实际上经过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就像你把照相机镜头分成两半,一样可以用。大概属于“返祖现象”——眼睛有向低等昆虫的复眼回归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