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组图]《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译文

教学反思

9月13日,进校。9月14日,听第一堂课。9月15日,早自习——不太正式的第一节课,《商山早行》。指导老师听后给我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剩下的五个单元的诗词诵读均由我在语文早自习讲。9月21日,《鲁山山行》。9月23日,《对酒》。9月25日,我的第一堂语文课(连着两节)《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9月28日,《己亥杂诗》。9月29日,《海思》第一课时。9月30日,《海思》第二课时。

听课是实习期最常规的事情,自己指导老师的课就不用说了,还有其他班级语文老师的课以及其他成员的课我们只要有时间都会“趋之若鹜”地去听。不论是队友的课还是老师的课,作为新手的我们总能从中获益匪浅,如同学们自创的师生互动朗诵法、指导老师的“听说读写评说”结合法等等。

至于讲课(勉强算是上了七节课,三节正课,四节语文早自习),七堂课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异的”。二者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差异。

先声明一点,我所指的这二者的差异绝不是细枝末节上的差异。

9月25日,我的第一堂语文课上的是《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这一天刚好在这个班连着有两节语文课,而刚刚那么好我设计的是两个课时,于是指导老师让我今天就将这篇文章上完。第一节课,六位队友齐刷刷的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孙老师坐在第一排的空位上,紧张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开始的前十分钟有些慌了手脚,但慢慢地可以说得上是渐入佳境吧,自我感觉良好。有队友说因为听得过于投入以至于忘了写听课记录,这也许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一堂课还算是有些亮点吧。根据大家的说法以及自我感觉来看,亮点主要在于角色的定位比较准确,实实在在扮演了教师的角色。我借鉴了一些孙老师上课的小技巧和习惯,如提醒学生注意坐姿、鼓励同学积极发言(威逼利诱)、将精神不振的学生点起来站一小会等等,在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做得较好。

第二节课,因为还有其他队员讲课于是大家又转移阵地了,只有指导老师在场,加之已经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这节课我的紧张情绪明显下降了许多,对课堂的驾驭也更自如了一些,可实际效果却远没有第一节课来的饱满充实。《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的教学重点是对文章主体部分即山与海的对比的分析。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为了调动全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设计中我将这个环节的学习交给了学生自己,老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我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采用竞赛的形式,两组分别找出各自然段中描写山和海的句子,然后归纳山和海各自的特点。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乍听觉得这种方式还不错,既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兴趣。但在实施上效果大打折扣。发言的同学永远是那五六个人,而总共分析的段落有七个,其他同学有“坐山观虎斗”之感。一组一个,分别找出这些句子,形式也有点单调,导致其他学生注意力不是十分集中。总之由于主体部分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导致整个课堂气氛稍显沉闷。

在上《海思》时,我活生生将原本设计的一个课时上成了两个课时。第一次将《海思》的教案拿给孙老师看时我设计了两个课时,两个重点。孙老师建议我这种散文可以只讲一个课时,不必要讲得太详细透彻。后来我也确实按照孙老师的建议修改了教案。但课堂生成上我还是讲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很简短,在疏通字词上花费了稍多的时间,让学生板书的时间和讲解的时间过多。剩下的时间全部用在对第二自然段语言的分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讲得过于投入,在下课铃响起之前我都没有看手表,在分析完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下课铃响起了。从学生自己找喜欢的句子并分析,到我的总结,整个过程很流畅,至今我也没弄明白是哪个位置耗时过多了。

总结造成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之间差异的原因,我想首先是对学情的了解掌握不够。其实在实习前两天我就知道这是一个两极分化特别严重的班级(家长会分两个教室开),但我却没有具体了解分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找到分化的结合点,并将这一实际考虑到我的教学设计中去。其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或者说是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如在两组竞赛找句子中,遇到同学沉默的情况,我没有及时找到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方法,或者改变一下竞赛的形式。另外有个别学生故意捣乱不配合的情况我也只能勉强应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不够成熟。总希望能将一篇文章所有的亮点都展示给学生,可实际操作时不允许的,学生也是没法接受的。就像孙老师说的,一节课一个重点,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要学到一个知识点就够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还需更加细致,从对问题的设置到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都应考虑更加周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⑷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学生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点拨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3、延伸拓展法。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己亥杂诗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组图]《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译文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