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进校。9月14日,听第一堂课。9月15日,早自习——不太正式的第一节课,《商山早行》。指导老师听后给我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剩下的五个单元的诗词诵读均由我在语文早自习讲。9月21日,《鲁山山行》。9月23日,《对酒》。9月25日,我的第一堂语文课(连着两节)《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9月28日,《己亥杂诗》。9月29日,《海思》第一课时。9月30日,《海思》第二课时。
第二节课,因为还有其他队员讲课于是大家又转移阵地了,只有指导老师在场,加之已经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这节课我的紧张情绪明显下降了许多,对课堂的驾驭也更自如了一些,可实际效果却远没有第一节课来的饱满充实。《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的教学重点是对文章主体部分即山与海的对比的分析。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为了调动全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设计中我将这个环节的学习交给了学生自己,老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我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采用竞赛的形式,两组分别找出各自然段中描写山和海的句子,然后归纳山和海各自的特点。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乍听觉得这种方式还不错,既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兴趣。但在实施上效果大打折扣。发言的同学永远是那五六个人,而总共分析的段落有七个,其他同学有“坐山观虎斗”之感。一组一个,分别找出这些句子,形式也有点单调,导致其他学生注意力不是十分集中。总之由于主体部分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导致整个课堂气氛稍显沉闷。
在上《海思》时,我活生生将原本设计的一个课时上成了两个课时。第一次将《海思》的教案拿给孙老师看时我设计了两个课时,两个重点。孙老师建议我这种散文可以只讲一个课时,不必要讲得太详细透彻。后来我也确实按照孙老师的建议修改了教案。但课堂生成上我还是讲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很简短,在疏通字词上花费了稍多的时间,让学生板书的时间和讲解的时间过多。剩下的时间全部用在对第二自然段语言的分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讲得过于投入,在下课铃响起之前我都没有看手表,在分析完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下课铃响起了。从学生自己找喜欢的句子并分析,到我的总结,整个过程很流畅,至今我也没弄明白是哪个位置耗时过多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⑷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学生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点拨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3、延伸拓展法。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