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江雪》课堂实录


  师:(结语)也许我们从《江雪》中可以读出更多的东西,也许我们永远也不能完全读懂柳宗元的《江雪》,还是让我们随着阅历的丰富永远走在理解这首诗歌的路途中吧! 

教学内容

江雪

共几课时

共2课时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宽知识面。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柳宗元生平简介:

柳宗元,31岁任监察御使,上可对皇帝建言,下可监察百官,于是立志改革黑暗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不久却遭到新上台皇帝等保守派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柳宗元在极度偏远、穷困的永州,由于生活艰苦,导致母亲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他以前的好友沦落天涯,毫无音讯。官场上,又处处遭到黑暗腐败朝廷的排斥、打击。面对种种挫折、磨难,柳宗元没有屈服,仍继续坚持斗争,利用有限的权力,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柳宗元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于是常常借描写山水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题秋江独钓图》及诗人王士祯简介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河南省布政使。康熙四年(1665年),王士祯升任户部郎中,到京城为官。当时的京城才人墨客云集,为王士祯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神韵”说,开一代诗风。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士祯受到皇帝的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充词臣的第一人。康熙皇帝还下诏要王士祯进呈诗稿,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殊荣。王士祯遂选录自己300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从此,王士祯平步青云,常常得到御赐字,还多次参加重要宴饮。

蓑:蓑衣。 笠:指斗笠,笠帽。 扁(piān)舟:指小船。 丝纶:古时候钓鱼所用的丝线。 樽:古时计量酒的单位,同“杯”。

1. 搜集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了解诗人生平。

2. 正确、流利地读诗,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诗意。

3. 搜集柳宗元的其他诗作。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初读课文。

欣赏

看图背出中相应古诗。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

1. 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2. 根据老师的描述,读诗题“江雪”,读出不同的味道。

3. 再次练习读诗,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板块:理解古诗,想象面。

1. 任务驱动

2. 学习单一:

轻轻吟诵古诗,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到雪,感受到雪的?把它下来,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时间:

3. 展示

预设:

● 独钓寒江雪

(在寒冷的,下着雪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 蓑笠翁

(天冷下雪,所以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雪很大,路上不见人影,山上不见鸟儿)

● 读诗,品味诗中蕴含的凄凉、孤独之感

4. 思考可以形容天气寒冷的词语。

预设:天寒地冻、冰冻三尺、滴水成冰、寒冬腊月……

(二)想象

1.学习单:

默默读诗,脑中想象江雪这首诗的面,并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2.展示

预设:

千山万岭上的鸟都看不见了,许许多多的路上也找不到一个人的脚印。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3.边读边想面。

第四板块:再读体会,领悟诗情。

1.学习单:

反复诵读古诗,想想这个老人为什么“寒江独钓”?说说你的疑问。

从他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他的举动,要告诉人们什么?

2.展示

预设:

这么冷的天为什么出来钓鱼?

你是不是生活贫困,没有饭吃?

这么冷的天能钓到鱼吗?

老人独自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钓鱼,很孤独,很凄清。

他的身上有一种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练习朗读、背诵

第五板块:拓展学习,比较异同。

1. 自读《题秋江独钓图》。根据释义理解古诗,读诗人生平简介,了解诗人。

2. 用语言勾《题秋江独钓图》。

3.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地点和是件是相同的,但时间是不一样的,诗人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第一板块 :揭题初读。

1.多媒体出示几幅

猜猜这是哪几首诗描绘的面。

2.同学们,刚才是画中有诗,其实呀,诗中也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板书课题

这首诗中又有怎样的面呢?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简短的古诗,大家已经预习过,老师相信很多同学能正确地读了。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注意古诗的节奏。

2.同学们,读古诗,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看诗题

雪的大小不同,读出的感觉就不同。如果只是轻轻飘落的几片雪花,你该怎么读?如果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怎么读?倘若是一团一团的大雪,你又该怎么读?

3.读诗就要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来,试着再读《江雪》,读出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

第三板块:理解古诗,想象面。

(一)理解古诗

1. 既然这首诗的题目是《江雪》,那么诗中哪些词句让你看到了雪,感受到了雪呢?

2. 巡视,了解情况,个别辅导。

3. 导学

● 体会这句诗中古诗的“倒置”

● “翁”是什么意思?

根据字的偏旁部首,理解“蓑”“笠”

● 体会“千”、“万”,都是虚指。

“绝”、“灭”都是指灭绝,不见的意思。

● 如果没有“绝”、“灭”这两个字,这是一幅怎样的面?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这两个字,使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满目的皑皑白雪。

这又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4. 小结:这种侧面的环境描写多么巧妙啊,诗中只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经感受到滴水成冰的寒气。

5. 此时此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天气的寒冷,你会用哪一个?

(二)想象

1.如果,我们把刚才说到的这些景物放在一起,那么就成了一幅鲜活的图

2.把你脑中的面描述出来。

3.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读古诗,用你的朗读再现所想象的面。

第四板块:再读体会,领悟诗情。

导学:

1. 同学们,在这寂静的冰雪世界,万物归巢,有一位老人却在迎风抗雪独自垂钓,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2. 看看江雪背后的故事。(柳宗元生平简介)

3. 现在,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渔翁之意也不在鱼。这位老人寒江独钓正是柳宗元自我形象的写照和寄托。

4. 这个“寒”还仅仅是天气寒冷吗?

5. 诗人的心情就藏在诗中,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那就是——千万孤独。

6. 这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于一身”啊!再读

这“千山万径”的背景越广大,诗人也就越孤独。再读。

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这漫天飞雪是这首诗的基调,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这首诗的诗情啊!把诗连起来读一读。

7.面对寒冷,老人动摇了吗?他——独钓寒江雪(读)。他屈服了吗?——“独钓寒江雪”(再读)。

从老人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是呀,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向现实低头,相信总有一天能钓出自己希望的春天。

8.柳宗元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成为诗中瑰宝的原因所在。

9.多媒体展示文中面:师动情描述——群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江面上飘洒着片片雪花,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落,好像也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同学们,你们都是柳宗元的知音啊,你能把他的孤傲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自己练习一下。

指名读:

如果你就是柳宗元,面对冰天雪地,你会怎样吟诵这首诗,表达孤独和不屈?

如果你就是柳宗元,身处困境,深受迫害,你会怎样向当权者大声说出自己的坚毅与不屈?

10.面对朝廷的种种迫害和打击,柳宗元动摇了吗?他向黑暗的社会低头了吗?闭上眼睛,想象柳宗元孤傲的形象,背出古诗。

第五板块: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1. 出示《题秋江独钓图》

提供生字释义和诗人生平简介

2. 希望你们用刚才学诗的办法,自己学懂这首诗。

3. 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题秋江独钓图》

4.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钓鱼的景象,但诗人的心境不同,一个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你是各有所得。

5.小结: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一些什么不一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找答案。

作业

设计

☆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 完成《补充习题》的部分内容及填空。

 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2、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 收集其他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体会诗人情感。

上一页  [1] [2] [3]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江雪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江雪》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