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玄宗当年夺爱
恨玄宗在马嵬没有保护她
杨之恨 恨命运无常,眷顾她又抛弃她
恨当初沉湎欢乐,未作远虑,不知后患
恨甜蜜的爱情太短暂
恨不能和杨厮守终生
恨自己不能保护杨
李之恨 恨昔日纵情欢乐,忘却责任,误国害己
恨自己帝王身份
恨李杨荒淫无度,自酿苦果(讽喻说)
白之恨 恨李杨浪漫爱情夭折,留下无尽相思遗恨(同情说)
恨自己不幸的爱情遭遇(自伤说)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诗分为感伤、讽喻、闲适、杂律四类,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而非“讽喻”,这也许能反映诗人写作时的情感倾向,白居易将他视作普通人、真实的人,所以对他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满了悲悯情怀。
五、结语
1.齐读“临别殷勤重寄词”至结尾。
2.这段真挚的告白、炽热的誓言是对人对多情天子寂寞心灵的慰藉,也是白居易对自己理想爱情的诠释,更表达了人们对李杨爱情的深沉思考,对瑰丽大唐盛世没落、繁华不再的憾恨。
【板书设计】
沉湎爱情 安史之乱 死生异处
纵情享乐 讽喻 相见无期
同情
《长恨歌》教学设计
白居易
教学目的:
1、品味诗歌的艺术情思。
2、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3、在吟咏中感受诗歌之美。
教学重点:
吟诵、赏析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课前布置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进行批注和初步的欣赏。
二、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又号香 山居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俱为官,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三、写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即李隆基,一称唐明皇。初期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武周后期以来的弊政,社会经济继续有所发展,被称为“开元之治”。后期宠幸杨贵妃,荒废国事,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执政,官吏贪黩,政治腐败。天宝十四载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逃往四川,太子享(肃宗)即位灵武,他被尊为太上皇。至德二年末回长安,后抑郁而死。
唐玄宗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造成腐败的政治局面,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外戚祸国,应予以鞭挞。但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的爱情故事却成了千古佳话,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熠熠生辉。
四、扫除阅读障碍
标注重点难点,勾画名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