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俞 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蚕(can)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②张俞——宋代诗人。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著有《白云集》。 ③市——做买卖,买卖货物。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罗绮(qǐ)——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解说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社会的痛恨。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蚕 妇 昨 归 泪 遍 满 者 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