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上午听完第一节孙老师真情演绎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我想从下面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如有不当,乃至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个方面,整堂课以读为主旋律,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老师们都清楚,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都很重视读的训练,但如何有效地进行读的指导,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在这堂课中,孙老师以读为起点,最后又归根为读的深华,对学生读的指导很扎实、朴实,学生的朗读也切实得到提高。比如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即巴迪母亲对小巴迪的评价语时,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提出读的要求:说说你从哪些词读出了母爱?用朗读表现出来。在这样在品读词句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就能读好句子。还有一处,那是当巴迪听了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以后,冲进房间,失声痛哭之时,教师的评价也及时跟上,孙老 师说:你们有一双慧眼,能抓住巴迪的动作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请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出来”等等,带着理解与体会去朗读,学生才能读有所感,读有所悟。整堂课听下来,我发现老师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为学生创设着、变换着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放声读、范读、个别读、对比读等,就这样带着学生触摸文本,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共呼吸。同时也让课堂的读变得厚实起来。还有最后两个小节中那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因为有前面的很好铺垫,教师只作些点拨,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读上,所谓读其言,悟其理。 第二个方面就是,微妙而有效的细节处理。现在我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等等。的确,我个人倒觉得细节在很多时候,隐隐之中它就是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比如这节课,有很多细节的处理,都闪现着老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如学生在感受巴迪母亲对他的评价时,学生的思路很清晰,知道从“眼睛亮亮地”“兴奋地”“搂住了”等词语感受母爱,而孙老师却不满足于这一基本层面的理解感悟,而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起一个“嚷”字。老师随机提醒学生:“兴奋后面还有一个字‘嚷’,谁来嚷出这份爱?”“如果站起来读,配上动作那就更妙了”,在老师看来,这个“嚷”字的魅力很足,它至少向我们传递了巴迪母亲无论从说话的语气上、神情上、动作上都对小巴迪极高的评价。老师独具慧眼,让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字眼解读得得很丰满,味道十足。还有一处,留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当巴迪父亲看那首诗的时候,在学生的理解出现困惑时,老师下意识地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么短的一首小诗,父亲却看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呢?紧接着老师作了提示:父亲仅仅在读诗吗?还是在思考?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想得可多了,于是老师让学生静心思考,想象练笔:父亲边读边想,父亲想什么呢?从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听到,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是多元的。而这也恰恰是学生理解父亲为何作出意料之外评价的真实心理,更是如何理解父亲这份深沉的爱的难点。只有让学生了解了父亲作出评价的真实心理,孩子们到最后才不至于只接受母亲的爱,而很难理解、不愿接受父亲的爱。像这样的细节处理,我们在孙老师的课堂上还可以找到。 最后, 我想就这节课的一个小细节的处理,提出个人的想法。孙老师引导学生感悟母爱和父爱时,是分先后让学生感受了母爱与父爱,回过来再分先后感受当时巴迪的心情。而就在这里,我觉得可否这样,老师在引导学生静心品读完母爱的词句之后,顺着情感的自然发展,让学生去体会此刻巴迪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自然会从文本中的词句,如“迫不及待”“认认真真地誊写”“描上花边”“怀着自豪感”“满怀信心”等很自然地体会到作者当时兴奋、激动、自豪、满怀期待,甚至都快飘飘然的心情。而就在这当头,老师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那么当巴迪怀着如此期待的心情等到的又是什么呢?以此让学生去感受父爱以及这样晴天霹雳的反差所带给学生的也许连自己也承受不了的沉重打击,学生自然也会深切体会到巴迪当时为何痛哭、对父亲的话根本来不及去想它的真实心理状态。或许,孙老师和我的想法,仅仅只是两种殊途同归的设计思路吧! 以上就是我听课后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当,甚至错误之出,肯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