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颂》课堂实录及点评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录 说课 反思
|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
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
点击多媒体课件,师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影音片段。老师结合画面内容配以影视同期声: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点击课件,出示光未然、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着)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既然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咱们就先来听歌,好不好?
生:好!
(点击课件,播放歌曲《黄河颂》。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在歌声当中体会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
三峡桥夫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配以背景解说,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黄河之景,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又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优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师:听了歌,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到了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说说。
三峡桥夫点评:听歌之后即让学生说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拗脑”。若换成说说听歌之后的感受,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提问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真正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它直接导引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文本,并引发、实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话。问题的设计要切合作家与文本,切合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合课堂教学推进过程的实际,有利于发散同时又聚合学生的思维。作品要表达的感情是要通过深入文本、解读内容之后才能悟出的,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就直接进入文本内核去谈感情,可能有点“浮躁”吧!
生1:歌曲表现了作者赞美黄河、歌咏黄河的一种感情。
师:歌咏黄河,赞美黄河。好,请你说说。
生2:我觉得它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怀。
师:爱国情怀。很好,也就是说,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那就是—
生:颂!
师:哦,对!黄河颂,(对)黄河的颂歌。那它到底歌颂了黄河的什么呢?咱们来读课文,看歌词。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
(学生翻开课文)
师: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发现诗人在歌词之前还给它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呀?
生(齐):朗诵词。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师(诵读):啊,朋友……
师: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生3:我认为这一段朗诵词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它概括了后面的内容。
师:哦?铺垫,它还可以概括内容。怎么概括内容呢?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怎么概括内容呢?这个问题学生3还没有表述完自己的观点,老师就让另外一个学生来发表意见。在我看来,应当让这个学生充分表述其观点,以免伤了他的“心”。另外,值得商榷的是:对朗诵词教学的处理,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他们能不能“思考”出朗诵词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4:我觉得是起到的一个总起和提示的作用。
师:你能否具体说一下?
生4:总起,它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歌词它主要是赞颂黄河。
师:哦,是要赞颂黄河的。
生4:提示,在这个朗诵词的“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它主要是要讲黄河英雄的气魄。
师:哦,要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还有没有?
生4:还有,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师:也就是说还要赞美黄河的精神。哦,是这样来提示后文的。很好,请坐。那也就是说,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我们后面的歌词了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
生:民族精神。
师: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很好,那这样,我们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同时,老师希望,在能够对后文起到作用的关键词、句上同学们应当在读的时候怎样呀?
生:加强语气。
师:对,加强语气。很好,准备,“啊,朋友!”预备,起!
(生齐读朗诵词)
三峡桥夫点评:精彩!学生4对朗诵词所起作用的分析是那么地精辟明晰!她的这一分析是她深入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结果,是她与文本、与教师展示对话的结果,是她灵动思考的表现。老师对两位学生的发言做了及时地总结,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考引入到读诗的方法上来,使“授之以渔”的工作显于无形。这样的对话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对话!
师:唱出我们的赞歌。所以,歌词自然而然地升华。那我们来看歌词。同学们可以浏览一下,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浏览一下!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浏览,大略地看,是一种粗读。读,是要花一定时间的,老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看完,老师就让学生发表意见,太仓促了些,有点“马未走却已观花”的感觉。
生5: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 ,这表现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
生5:因为它里面有“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这就是在描绘黄河的什么?
生5:气势磅礴。
师:气势磅礴,对吧!写到了黄河之水、黄河的流向、走向,很好。请坐。那既然是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我想,我们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不可以用声音来表现这种气魄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有没有同学?好,请你!
生6(诵读):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
师:嗯!读得很用心,很动情!那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我们要把它读出来,就要用声音把气势表现出来,你们认为在哪些词句上,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它读好?好,还是请你说!
生7:我觉得应该在动词上面把情感投入进去。
师:动词上面?这些动词都是在描绘什么?
生7:描绘黄河流的时候那种动态。
师:那种动态,很好!请坐!那具体来说说!咱们?哪些动词?我们怎么来读?有没有体会?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学生自读)
师:好,我来想请同学说一说,哪些词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把它读好!好,请你说!
生8:有“奔向东南”的“奔”。
师:奔向东南,要读出什么感觉?
生8:读出──
师:这种黄河水是什么状态呀!
生8:流动的。
师:流动的,而且是怎么流?
生8:飞速地。
师:飞速地流,一泻千里地流。让我们读的时候,这个“奔”字,这一句诗就应当读出,读得怎么呀?
生:要快一点。
师:哦,对了,要读得快一点,是吧!好,你来试一下!
生8(快速地):奔向东南!
师:奔向东南,要用力!“奔”字要读好,还有哪个字呢?好,你接着说!
生8:还有“掀起万丈狂澜”的“掀”。
师:“掀起万丈狂澜”的“掀”,怎么读呢?
生8(高声地):掀起万丈狂澜!
师:哦!“掀”是一个?
生:动词。
师:动词,而且掀的状态是掀起了万丈狂澜,表现了水势的什么?
生:高。
师:浩大!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好,我们一起来试一下怎样?惊涛澎湃——
生(齐):掀起万丈狂澜!
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好,请你说。
生9:我认为还有“望黄河滚滚”的“望”。
师:“望”要读好。
生9:应该拖长一点。因为作者是站在高山上面。
师:作者站在高山上面来看。望远,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景象啊?
生:非常地磅礴。
师:哦,非常地磅礴。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的,应当怎样?适当地延长一点,体现一种高远的感觉。来,试一下这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巅──
师生(齐):望黄河滚滚。
师:很好!望黄河滚滚。很好,还有没有关键词?请你说。
生10:我认为“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句应该稍微读重一点。因为黄河是曲向流程的,在这里应把它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
师:太好了。这句表现的是黄河的什么状态呀!
生:宛转?
师:九曲连环。那么声音也应当随之变得有起伏的变化。是不是?来,试一下。浊流宛转──
生(齐):结成九曲连环。
师:很好。看来,我们要读好课文,读好诗篇,一定要读好什么?(生:关键词)关键词、句,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节诗读一读。注意,读好关键词。“我站在”预备,起!
生(齐):我站在……劈成南北两面。
师:嗯,劈成,劈应当是什么感觉?
生:用力,干脆。
师:呵,对!干脆!劈成南北两面!对吧!把中原大地劈成──
师生(齐):南北两面。
三峡桥夫点评:如何读出诗之情?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意见给予了充分地尊重,对话也体现出平等原则。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奔”、“掀”、“望”、“劈”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是学生与老师、文本及文本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与文本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和语用经验的传递,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师:很好!这就是黄河的气魄!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所以见到黄河这样的一种气魄,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喷勃(音,笔者注)而出。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
生11:有“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赞颂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师:哦,历史的贡献。那最能够浓缩他情感的,你们认为,在情感的浓缩上最有作用的(诗句)是?好,你说!
生12:我认为,应该是“啊,黄河!”
师:“啊,黄河!”饱含着诗人的深情。而且,诗人一连串用了三个“啊,黄河!”那这样的诗句我们怎么把它读好呢?我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尝试。怎么把诗人赞颂黄河之情的诗句读好,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用到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来把三段“啊,黄河!”尝试着读好,等一会儿来交流。而且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
生:不是。
师:先读一下再说,为什么?好,开始!
(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我问一下,有没有体会到三句“啊,黄河!”是不是一样的处理呀!好,请你说!
生13:我认为不是的。“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描写黄河对中国的──
师:哪里?
生13:是第一个“啊,黄河!”。
师:第一个“啊,黄河!”对吧?
生13: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应该把第三个“啊,黄河!”读得非常地、好像是非常地敬佩似的。
师:感情到这里达到了一种巅峰、高潮,对吧。我们在这里,感情就要处理地非常地到位,好!她发表了她的观点,还有没有同学来阐释一下你的感觉。好,请你说!
生14:我认为三个“啊,黄河!”也不能读成一样地感情,因为第一个“啊,黄河!”这里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
师:深情一些,对吧?
生14:第二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师:像个巨人!哦!
生14:第三个“啊,黄河!”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
师:赞美之情达到了顶峰。那,我想请同学,三个同学来试一试。刚才我们同学们体会了……你,能不能来三个同学把这三段读出来?第一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第二段“啊,黄河!”谁来读?好,请你读。第三段呢?“啊,黄河!”好,请你读。那这样,我们来听一听,他们能不能读出变化。
生15: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16: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生17: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师:怎么样?挺不错的。请坐,三个同学。我们可以看到,三节“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很好,我们一起来一遍,好不好?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啊,黄河!”预备,起!
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诗歌教学,读为首要。师生对三节“啊,黄河!”内容的学习正是通过读──这一首要的语用行为来实施:有整体感知式地读,有选点突破式地读,有老师、学生个体的范读,有学生间的合作读,有师生赏读,有学生个人悟读……读出了诗之韵、读出了诗之情、读出了诗之美。其间,学生的参与也是积极地、主动地、有效地。我们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诗意地解读着文本。他们个性化地理解(发言、朗读等)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学生对在读诗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应如何把握其情感所做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他们在读诗时对情感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的!这就是新课标指导下的新式课堂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灵动教学!
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诵可以登台表演了。那也就是说,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好,请你说!
生18:我认为要读好诗歌,首先要理解它,然后仔细地品味它,才能读好!
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对吧!很好,这是一条好经验!还有没有,请你说。
生19:我觉得要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师:哦。还要揣摩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怎么样啊?放进去,对吧!很好,请你说。
生20: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或者是介词。
师:关键的词,无论它是哪种类型的词?什么的词叫关键词呢?(就是)最能够体现它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看来,同学们还是很善于学习呀!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问大家,我们平时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为了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除了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要读好关键词,要理解,要投入情感,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好,请你说。
三峡桥夫点评: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十分必要。老师与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生搬到课堂灌输给学生让其接受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的作用将是何等地巨大!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生21:我们可以在后面布置背景。
师:在朗诵的后面布置背景,这样可以?也就是说,把我们的什么呀?把朗诵诗歌的环境布置好,这是一个好主意!好,后面那位女生!对,就是你!
生22:还可以在朗诵时配上音乐。
师:噢?还可以配上音乐!音乐可以让我们的朗诵更有什么呀?对,气氛!好,你来说!
生23: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师:还可以分角色来读,把诗歌的韵味层次都读出来。是吧,还有没有?好,你来说。
生24:还可以做手势。
师:还可以做手势,就是要干什么呀?是不是自由乱做呢?应当随着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吧!还可以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哎呀,同学们的方法还挺多的。那咱们这样,你们来试一下。等会儿,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同学能把我们刚才所运用到的方法运用好!自己来组合,咱们现场组合,你认为要分角色跟同学、同伴互助的,这时候我们就组合。然后,我们等会儿就请同学来表演。好,开始!
(学生自由组合,开展小组学习)
三峡桥夫点评:小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是可以使用的,但关键是这种学习一定要给小组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但从课堂上的表象来看,学生还未来得及分角色读完一遍就早早收场,以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做样子式的小组合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找自己的同伴,小组一块进行了合作。咱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个小组)想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好,你们这组先来,好不好?你们是怎么组合的?
生:我们是分角色朗读的。
师:好,分角色朗读。请!
(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毕。)
师:怎么样啊?(学生鼓掌)那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合作的经验。那这样,全班来一次大合作,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来分一下角色。老师来读朗诵词。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前面的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那一段。谁愿意来?(学生举手,老师点了其中一位)请你来,好不好?对,你!女同学,咱们来读第一节“啊,黄河!”男同学,咱们一起来读第二节“啊,黄河!”剩下的部分,咱们一起读。注意读好关键词,读出情感。黄河颂,光……
生25:我站在高山之巅……
生(女齐):啊,黄河!……
生(男齐):啊,黄河!……
生(齐):啊,黄河!……
三峡桥夫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围绕“在诗歌朗诵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这一问题展开。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运用“手段”来看,能用于课堂当堂操作的(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空范围的),可能仅有分角色朗读了。而分角色朗读是读法中的一种,给朗读配乐、布景、加入肢体动作甚至伴舞等才是别样的手段呢。
师:很好,我们今后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今天这堂课上同学们总结出来的读诗的方法。这就是《黄河颂》。它只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那同学们想了解更多的《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吗?
生:想!
三峡桥夫点评: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种聚会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教学应把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学习场中去,使后继性学习成为不断衍生的生命活动。在这里,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掌握学习方法,走出课堂去学语文,了解更多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是在告诉学生学习的这些道理。老师这样“抛砖”,学生自然便会引得“玉”来。
师:那咱们今天的课呢,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去了解《黄河大合唱》,去真正地感受到黄河的气魄。当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读诗、了解《黄河大合唱》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学着给它每一段歌词都加上一点朗诵词,以增强我们的读书效果。呵,那怎么加朗诵词,朗诵词有什么作用,还记不记得?
三峡桥夫点评:对《黄河颂》的学习,在方法性知识的迁移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添加朗诵词不失为一种好的设计,这样做又可能应了部分专家所批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了就要用”,使语文教学有功利化的趋向。但我看来,这种训练是必须而且对路的。我是同意吕渭源先生观点的,知识可以分为知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对于知识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积累;而对于方法性知识,课堂学习侧重于历练。积累的知识不一定当堂就用,当属学以致用;而方法技巧性知识则要通过历练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了就要用,当堂训练十分有必要。仿写是方法性知识,可以“学了就要用”,所以,华老师要求学生现场创作朗诵词,这是很对路的。
生:记得。
师:那咱们今天就来个现场创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章《保卫黄河》。同学们来听一听,来一个即兴创作,看同学们能不能马上给它填上朗诵词。如有会唱的同学,因为这首歌非常熟悉,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
(点击课件,播放《保卫黄河》。师提醒:边听边感受,想一想如何创作朗诵词。)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来,好,后面那位男同学,你先来说。
生26:五千年来,你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我们会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
师(笑):我们象你一样尽情地咆哮。他是这样来理解保卫黄河的,有个性!好,你来!
生27:啊,朋友!黄河正在怒吼!它正以它英雄的气魄在咆哮!它跃过昆仑山脉,流过黄土高原。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师:嗯,她(的朗诵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歌词里头的一些重点给它引用、引录出来,对吧!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好,你说!
生28:日本现在正在侵略中国,现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我们用歌声来鼓舞人们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师:嗯,他(的朗诵词)也有一个特点。点明了这首歌词,它要……创作的当时的一个背景。面对日寇的入侵,我们怎么拿起刀枪来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好,请你来说!
生29:起来吧,每一个华夏子民。中国正处在亡国的危急时刻,让我们提起武器,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我们的母亲河,保卫全中国!
师:嗯,感情抒发得很自然。非常不错啊,同学们的创作!看来呢,我们在写朗诵词的时候,要把歌词本身的内容理解,还要能够提炼出精华的内容,把我们的情感放进去。不错!我们来看看原作的朗诵词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不好?
生(齐):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象猪羊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三峡桥夫点评:学习从模仿开始,仿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仿写有什么要求,如何仿写朗诵词,在仿写时应注意些什么……这些,老师在对学生的仿写结果进行评价时,坚持了正面引导,这样做好!
师:很好。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我们读诗的什么呀?(生:方法。)哦,方法。而且还现场创作了一段朗诵词。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母亲河,《母亲河,黄河》。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三峡桥夫点评: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学生应把在课堂上学得的语文知识和语用经验运用到对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与阅读教学联系十分紧密的综合性学习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场,我们做老师的,就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交际场里去学语文,用语文。华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又成为学生新的学习的开始,这样处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体现出前卫的教学思想。 【吴云总评】
美国有一位名叫威廉•亚瑟•沃德的学者把教师分为四种类型。他认为,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华清老师当属于“卓越的教师”。整节课,她没有采用平庸的说教,没有停留在解惑与示范上,而是立足于开启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开展了一次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而且侧重于“授之以渔”的文本聚会。她对课程资源的灵活调用、与学生、文本之间开展的多元对话以及她那亲切的教态、圆润的声音,高超的教学驾驭技巧,我学之难就。但统观整个教学流程,我还是心生几点疑惑:一是受预设的束缚及时空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参见前面点评);二是部分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太强,刻意地把学生引向预设的领域,使教学流程过于紧凑、拘谨;三是课堂上没有看到学生动笔,须知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是要引起每位教师高度重视的;四是师生的口语用语过于随意化,语用行为的优化意识不是很强;五是“提问权”被老师牢牢握在手中,学生只在解决问题而少有问题提出,学生是被引领着去“主动”地诠释老师的提问。如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置疑、互动解读,则是教学之对话的最佳状态。
(本课堂实录出自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制作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光盘,执教者为宜昌市第十中学语文老师华清。点评,仅为笔者个人意见,并没有与执教者本人面对面交流。言辞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及执教者本人批评、指正。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七下教学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黄河颂》课堂实录及点评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录 说课 反思,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录 说课 反思 |
下一篇文章: 《黄河颂》教学实录 -课件 教案 论文 实录 说课 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