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老人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后,深居简出,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偶尔出门时也是大模大样,不事张扬。 B.凡事多虚心请教,不要自以为是,也是避免孤陋寡闻的方法。 C.没有蜡笔,姐姐用水彩作画,我也如法炮制。 D.想到白芳礼老人用踩三轮车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我肃然起敬。 【解析】选A。前后矛盾,“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4.(2014·长沙中考)下列词语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随着长沙地铁2号线的投入使用,使长沙人的未来与地铁密不可分。 B.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湖南省图书馆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200余人次。 D.长沙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我爱星城”的活动,得到市民很多的响应。 【解析】选B。A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或“使”;C项“约”“余”重复,应删其一;D项语序不当,应先“策划”后“开展”,“市民很多”应改为“很多市民”。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云南的歌会》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 B.《端午的鸭蛋》语言平淡而有味,虽记录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却蕴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 C.《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 D.《春酒》一文通过写家乡过年的风俗,写喝春酒、喝会酒,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春酒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解析】选D。《春酒》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6.(2014·浙江模拟)民俗节日探究。(7分) 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 (1)了解民俗节日。(2分) 请用线段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2)品评民俗节日。(3分) 请结合(1)(3)题提示的内容,说说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 特色一: 特色二: (3)探究诗句内涵。(2分) 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 答案:(1) (2)示例:①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②民俗活动与民俗饮食相结合。③民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④文化色彩浓厚。 (3)示例:①诗句内容与民俗节日相关。②描述民俗节日活动、节日气氛。③表现不同节日的不同特色。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有关选段,完成7~11题。(13分) ①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②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③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7.选文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答: 答案:内容上概括云南是歌舞之乡,结构上引起下文。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歌舞的赞美之情。 8.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字可以删去吗(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多”表明仍有其他内容,如果去掉,和事实不符。 答案:“多”字不能删去。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即照应“也唱其他故事”。所以,此处一个“多”字,属用词准确,不能删去。 9.“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指示代词指代作用的理解。首先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然后根据上下文理解指代的内容。 答案: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10.选文第②③段关于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仔细阅读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工笔刻画的方法。 答案(示例):人物描写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如同一幅人物肖像画: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而作者的态度又隐含在字里行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