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新教材第三单元的诸子散文有篇选自《庄子》的《庄子钓于濮水》,教时安排为二教时。第一教时重在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第二教时重在分析庄子的辩论技巧。
在2班上课时,因为课上读了一位同学写的随笔(读后感),致使后面的教学进程显得时间紧迫了。当后来把学生提出来的质疑都解决完了之后,发现所余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给学生圈了一下文中的加点字词,再巩固了一下重点字词的解释。这时,有一位男生提出来说:老师,你不解释句子了吗?我一怔,又反问:你觉得还需要解释巨资吗?他马上就不响了。而其他同学则在一旁跟着说不要解释了,不要解释了。正好下课了,我就对那同学说你有哪儿不懂的就来问我吧。可是,后来也没见他来问我。
这不禁让我觉得有点愧对那位学生,因为他在班级里是属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而我在上课的时候只顾及到了中上层同学的接受力,对于他们来说,解决完了字词之后,就不需要再逐句解释那文章了。可是,对那位男生来说,他很可能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那么,他对于一些文言字词的基础就打不好。
后半段分析庄子的辩论特点,当进行到对已学过的《王顾左右而言他》、《公输》中的孟子、墨子的辩论特点作梳理时,5班的学生竟没有一人能够说出个大概来。而我自认为这一内容是在课上分析语句时讲得很详细的,可到了学生那儿,他们接受的怎么就打了那么大的折扣呢?是不是因为我把这辩论特点的说明融于语句分析中了,而让学生只对语句的作用有个认识(可能还只是模糊的认识),而没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了呢?后来,我只能我自己来归纳整理,让学生作好笔记。
从这两节课上,我感觉到我的课有些地方敲得不够实。以后课上,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到每个层面的学生,关注到每个知识细节,落实好每个细节。但又怕这样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