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单位秒,最早是利用地球自转运动来规定的。天文工作者把太阳连续两次通过观察者所在子午线上空的时间定为24小时,叫做“太阳日”。但是实际上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不稳定的,太阳日有长有短,因此,国际上就采用一年内各太阳日的平均值作为24小时,称为“平太阳日”。
19世纪末,将一个平太阳日的1/86400作为1秒,并把这种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称为世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秒的定义曾经作过两次重大修改。
20世纪以来,发现地球的自转运动存在着不规则变化,并有减慢的趋势,这样就使得世界时“秒”逐年变化,不能保持恒定。因此,按此定义复现秒的准确度只能达到1×10-8。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历书时代替世界时。历书时是以地球的公转运动为基础的。历书时规定从1900年1月0日12时整起算的回归年的1/31556925.9747作为1秒。按此定义复现秒的准确度提高到1×10-9。但是,历书时通常是由长时间的天文观测来测定的,观测精度较低,无法满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原子时取代历书时,原子时的秒定义为:“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越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按此定义复现秒的准确度已超过1×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