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物理 >> 九年级下学期 >> 热学 >> 正文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查询热学的详细结果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一节、二保、三规划、四管理、五调整、六调水、七控制工程、八科技创新、九市场机制、十知识与资金投入。

    (一)节约用水

    任何短缺资源都应开源节流,对水资源来说,开源就是保护,节流就是节水。"节水是一场革命",不仅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也是一场政策和体制上的革命。

    (二)保护水资源。

    1.科学划分水功能区,确定纳污总量、合理设置排污口。

    2.优先保证广大居民生活用水,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源。

    3.把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三)全面规划

    要在科学进行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做出以供定需的全面、综合的水资源规划,作为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防洪安全、用水总量控制、排污总量控制及水资源、水环境的水生态保护。

    水资源配置规划要回答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可利用程度、开发利用上限、资源配置方案与保障措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与重点地区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等。

    (四)加强管理

    1、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要加强流域机构的执法地位,依法确定流域分水方案和排污方案。明晰水权,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和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包括河流纳污能力、排污总量、用水总量、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指标、节水指标等。

    2、在城市应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目前,全国成立水务局和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已达804个,上海、深圳、珠海、武汉、包头、呼和浩特等大型城市都成立了水务局。只有在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依据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五)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需水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必要调水的前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调粮、调菜等措施,实际上就是调水,是在可能条件下更为科学的调水-虚拟调水

    (六)跨流域调水

    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节水的基础上向人均水资源量短缺和自然水生态不平衡的地区实行跨流域的科学调水。调水必须综合考虑全球气候变迁,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调入和调出地区水资源分布在时间上的匹配程度,调水在工程和经济上的可行性,调入地区对水价的承受能力,调水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机制,调水沿途对水质、水量保护的代价和可能性等等因素。

    (七)控制工程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北方地区集中连片的缺水区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控制工程的建设极为重要。而正在总体规划阶段的南水北调工程是21世纪我国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

    (八)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九)市场机制

    1、建立水价形成机制。适时、适地、适度地调整水价势在必行。提高水价必须考虑到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社会必需产业与高消费产业的差别,基本生活用量与扩大生产的差别等等。

    2、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的民营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国际经验,供水水源地应由国家管理,而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在建立了强有力的监管制度的情况下,在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考虑股份制经营或民营,以形成竞争,解决投入严重不足,提价不提质,节水投入、污水处理费用和污水回用等一系列政府包下来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十)知识与资金投入

    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知识投入、科学决策和资金投入、财政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世界上供水的总投入为700亿-800亿美元,我国以世界上6%的水资源量支撑着世界上21%的人口,但供水投入还不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为真正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要把我国保护水资源,建设和完善城市现代供水体系和农村节水灌溉的总投入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5%左右的水平。

                                            (资料来源:石玉波,水利部水资源司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热学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