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主题: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探讨 附:张大昌老师简介: 现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 1967年至1979年在北京郊区农村中学任物理和数学教师 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2年至1994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任教 1994年至今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作研究、编辑工作 曾主持或参与多种普通中学、中等师范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科书的编写、编辑工作。 曾发表多篇有关中学物理教育的文章。
1.学物理有什么用? 张大昌老师:这是学生常问的一个问题,有的老师也讲不清楚。“用”有三层意思。 一、最低层次,例如,物理对我自己是有用的,因为它使我有了职业,能够养家糊口。对于很多技术人员也是这样。 二、较高层次,学了物理能够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造福人类。这样的境界高了一些。 三、更高层次,学习物理使们接触了一类重要的人类文化,提高了我们的文化修养,打开了又一个心灵的窗口,能够更好地、更深刻地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方面其实是最重要的,有很多话,开会跟大家见面时可以多说一些。
2.关于学生的兴趣? 张大昌老师:兴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说有了兴趣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落实在知识上,现在呢,兴趣本身也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是健康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不过今天这里要强调的还是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学好。很难想像你能掌握你所憎恶的一种技能。 怎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兴趣?(这里用的是“保持”而不是“培养”,因为人生来就对外界存有浓厚的兴趣。)最重要的不是搞什么“花活”而是让学生学懂学会!所以,尽管教师要研究各种教育思想之类的问题,但最要下功夫的是怎样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学懂、学会”。 提高兴趣可以有一些技巧,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你要问问自己,作为物理教师的你,你自己对物理有没有兴趣?它是否只是谋生的一种工具?将来退休了,不再教书了,是不是像学生毕业了一样要把物理书抛到九霄云外去,还是因为时间充裕了,要想一想过去一直没有想明白的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通过纸笔考试来检查,但对科学的丰富情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真的会使你的物理学得更好,这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前提。
3.科学探究不是全新的东西? 张大昌老师: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同全新的东西。多年以来,大家一直认为带有探究性质的课是好课。我自己在高中时(1960年前后)的物理老师是公认好教师,他在教学中总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他对我们说,试电笔中为什么要串联一个兆欧级的大电阻?为的是保证通过的电流很小,不伤人。这个事实说明很小的电流就能使氖管发光。但是把氖管直接接到低电压上,它却不亮,这是为什么?老师当时并没有给出答案。后来我们自己找书、商量,有人还做了实验,自己就认识到了气体导电的特点(当时气体导电是教学内容):要高电压击穿才能开始导电,而维持电流只需要很低的电压。 这个例子说明,将科学探究引入教学不是新鲜事,过去一直有人在这样做,近年来做的人更多,大家公认这样做是好的,不过没有提“科学探究”这个词。这次课改是时机成熟了,我们的认识也深入了,明确把科学探究放入了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这是一个飞跃! ☆科学探究不只是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有三重意思。第一,它可以指一种教学方法,这点不必多说。第二,它也是一个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要学会怎样进行探究,学会怎样认识新事物,我们强调它在科学方法上的意义。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课程的不同之处。第三,科学探究是一种精神,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我认为不应该说某节课是探究课,某节不是,因为科学探究并没有一定的模式。课程标准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某个教学过程具有其中的一两个要素,这个教学过程就具有了探究的精神。例如,科学探究的本意是指对未知自然规律的探索,但我们也应该以探索的精神去学习仪器的使用。 又如,学习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时,可以这样问学生:“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会想:“对呀,同性相斥,为什么质子与质子能结合在一起?也许还有其他的力使它们吸引在一起?也许……”它具备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的要素,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与论证,所以这就是一个科学探究。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并不神秘! 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一定都要做实验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一定也不可能都是完整的,所以不一定都要在课上或课下做实验。前面关于强相互作用的教学例子中,人类要认识这个规律是离不开实验的,但学生不必做实验,也部分地参与了这个探究。 又如,学过向心力之后,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地球可以看做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半径。地面上有一辆汽车沿着赤道行驶。根据前面的分析,汽车速度越大,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就越小。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他这时可能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根据以往拱形桥的经验就会想到:“速度越大,越可能离开地面;但半径越大,越不可能离开。地球半径很大,要离开就要非常快……”这也是一种猜想与假设。他们甚至还能算出汽车离开地面所需的速度。学生经过自己的研究就能认识第一宇宙速度、失重现象而不是听老师讲给自己的。所以这个例子也是一个科学探究,但学生不需要亲手做实验。 这样的认识使我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那么狭隘,等于给我们的思想松了绑。
4.什么是猜想与假设? 张大昌老师:经常听到老师教训学生:不要胡猜;在其他场合也有人说:这还算什么猜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结论(例如前面关于拱形桥的例子)。猜想(假设)与“胡说八道”及“确定的结论”之间有什么区别? “猜想与假设”是根据不充分的事实(要有事实)或不严格的推理(要有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猜想与假设不能没有根据,例如前面关于强相互作用的例子,根据是“同性相斥”;也不能不合逻辑,这个例子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也还有其他可能:存在未知粒子,它与质子的作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而非质子之间的力使它们不分离,还可能……因此,“存在强引力”的结论是不确定,但有根据。所以它是猜想或假设。 既然猜想与假设是不确定的,它的不确定性就不会一样。拱形桥例子中的不确定性较小,而强相互作用例子中的不确定性就很大了。 物理定律不是实验数据的简单归纳 物理定律不能从演绎中得出,这点已有共识。但许多老师心里还想着它们都是由“大量”实验归纳出来的。在这种深层意识之下,“每个规律都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建立”,这是一个误区。 牛顿第二定律就不是“大量”实验室数据的总结。当初牛顿主要是分析了少数的几个行星的运动,设想它们与所受太阳的引力的关系应该是正比例关系,而从观测资料得到验证,然后推广到所有天体,以至任意物体。这里面猜想与假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做实验有时有“凑数”的坏毛病,这有认识论上的深层次的原因。以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的实验为例,根据几次测量的数据作出的图线都不过原点,学生就不高兴了,老师会说,中学仪器的精度不够。岂不知,换用了高级仪器就要用更高的标准衡量,这时会发现实验曲线仍不过原点。这时不需要再做太多的实验了,应该“敢于”想到:既然曲线都那么接近原点,为什么加速度与力不是正比例关系?!这就是猜想与假设的力量。 总之,无论科学定律还是生活中对某件新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事实的简单归纳。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思想会再次松绑,敢于承认,高中物理中的大多数定律都不是也不可能由实验直接得出,我们就不会通过做“实验秀”来搞形式主义的实验探究了。 一些老师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倡实践意识、提高操作能力有积极意义,但不分教学内容、不分学生的年龄段,一味追求“做中学”,就不可取了。形式主义危害极大。
5.中学物理教师怎样提高自己? 张大昌老师:有一种说法,认为有了大学本科学历再教中学,在物理内容方面是不成问题的,只需在教育理论方面提高就行了。可是根据我的体会和与教师的接触,中学物理教师需要提高的主要还是在物理学修养方面。这里不是说物理学的内容教错了,而是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有时十分肤浅,因而也就难以恰当地做教学处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 在教学生涯中要不停地学习物理学,不只是读一些科普书籍,而且要学真正的物理学,要定量、要算。这样做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不断地体验、重温和享受学习的过程,保持对未知事物的新鲜感和激动的心情。自己有这方面的体验,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方面受到熏陶。 与教育理论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是对科学哲学的思考。科学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的方法,科学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现在很多老师已经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吴加澍的《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续佩君的《文化视角下的高中新课程》、都值得仔细阅读。此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关于理查德费曼的一套书也很好,如《费曼讲物理入门》《费曼讲物理相对论》《物理定律的本质》《发现的乐趣》等,还有施大宁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与艺术》,作为中学物理教师都应该读一读。我自己感到这些书对编写新课程高中物理教材时的指导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 还要再次强调,要认真学习真正的物理学,定量地思考一些教学以外的物理学问题,否则科学哲学的思考会被架空,成为无本之源。
6.网友:请问张老师一个问题,我认为现在的物理教材在知识要求上更基础了,主要体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考试目前难度却还没有降低,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用低要求的教学目标去应试高层次的高考,这就是对学生高素质上要求.(现在市面上的资料内容和教师对学生的训练可都是高于课本很多,甚至深挖和拓展),以上讲法,不知是否正确,请指教. 张大昌老师: 你所说的考试是指高考和中考吧?升学考试的难度不能降低,因为是选拔性考试,太容易了,大家都得一百分,让谁升学呢?即使将来都能升学了,还有选择学校的问题呢。可以设想,老师们在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在三维教学目标上都有长足进步,那么,如果我是命题的人,我的难题就来了,因为我要出更难的题,才能使得分率在0.5~0.6,才能“难住”一批人!因此,教学与考试在难度上的差距是不可能消除的,也不应该消除。这就是竞争的残酷性,这不是课程本身所能解决的,只有在几十年后,社会、文化、经济等外部条件有了较大变化时,这种状况才能有根本的改变。 不过,也不要气馁。教学要在哪些方面使学生得到提高,考试要朝哪个方向难,还都是有讲究的,值得研究的,目前也是能够做到的。
7.网友提问:谢谢张老师的回答,物理教学的作用巨大确实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现在只有期盼着考试改革这一天能早日到来,也希望新课改能促进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再一次谢谢张老师! 张大昌老师: 对不起,我认为不能静候“考试改革的那一天”。你心目中的考试是什么样的?可行吗?请参考我在第50楼的议论【你说到:“如果高考不进行彻底的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又是一句空话”,在你心中,高考应该怎样改革才算彻底?恐怕离开了当前的模式,我们都想不出一种更好的、可行的高校招生办法。所以,实施新课程的假设条件是,高考模式与现在相比没有根本的变化,从已经提出了方案的四省来看,也的确是这样。 在考查学生的物理学学习成就和学习能力方面,现行高考的确是有效的,而新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物理学,因此,两者是一致的。新课程在物理知识方面与现行课程大致相当,但提倡独立思考、强调实践意识、注意科学方法,这些都是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的。 至于你所说的应试教育,大概指的是机械的操练、不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而只注意习题分类和解题技巧等做法。我认为,即使在现行课程下,单纯从应试的角度看,这些方法也都是不可取的! 课改的主要问题不在学校、不在高考,而在教师的多方面提高。】。 等待条件的态度、无所作为的态度都是要不得的。要想一想,即使外部条件一点都不变,我能做些什么来使新课程的理念有所落实?哪怕是前进一小步也好。这是我们的责任,要有使命感。
8.网友: 我们理应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学史对科学探究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有其重要的意义,但在高中教学中学史的渗透,教育的功能却不能引起重视,例如必修2中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科学足迹: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一文,部分教师仅将此作为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课外了解。您对此的看法如何?您能谈谈安排类似的文章的教育意义么? 张大昌老师: 学史的确很重要。在新课程中,科学探究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进行探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学会怎样进行探究,也可以通过科学前辈的工作来了解科学探究,这里,学史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般说来,学史不必占用很多课上时间去讲,学生自己看也有收获。据我们了解,学生很爱看。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课本中的所有小字内容学生都认真看过,三年下来的收获会是很大的。“潜移默化”四个字很重要。
9.网友: 《物理课程标准》中谈到科学探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我的理解是这都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但并不是科学探究的必要环节,在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部分,例如在实验示例中“用摄像机、数码相机或频闪照相研究物体的运动”,如果提供录象或照片,让学生参与分析和交流、合作,这也是探究活动。您认为我的理解对么? 张大昌老师: 你说的完全正确。
10.张老师,你好! 我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已教物理20多年,现在我越来越教得没底了,有几个问题想请你帮助解答,1.初中物理教材有很多个版本,但我们不知选哪个版本好?2.现在的教材看起来内容不多,知识也不算难,可是学生学了过后总适应不了考试,不知是我们这里的升学考试题难了,还是学生没学好?这些出题人只知道出新鲜题,但不知道我国大部分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3.现在的教材中增加了与现代科技发展相结合的知识,如:信息的传递等,这些知识学生好难理解,究竟对学生有一个什么学习要求,这些知识要纳入升学考试吗?4.新教材练习太少,学生参加实践机会又不多,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张大昌老师: 1.综合来讲,我自然认为人教版的课本最好,不过其他版本都有各自的优点,教学中应该“博采众长”。老师绝对不能只看一本书。过去教学以课本为依据,书上有什么教什么,没有的不教,书上怎么写的就一定要怎样教,其实,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学生以及教师本身的特点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课本只是一个参考。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2.这是因为升学考试比教学内容难。如果大家把教学水平提上去了,升学考试就得更难,要使相当的批学生做不出来,不然怎样“选拔”学生?不要怪出题的人,出新鲜题以难住一批学生,这是他们的职责。 3.关于现代科技知识,按照人教版的写法,不难理解,不要拔高,知道就行。课程标准对现代科技知识有要求,所以不能把它们排除在升学考试之外,但这里出不了太多、太难的题。 4.对于课程本身的要求,教材上的练习题已经够了,但为了在升学考试中比别的学生更好,大概就是要比别人多做题。难度、负担等问题就是这样上去的。
11.教材的作用? 张大昌老师: 要“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那么教材(教科书、课本)的作用是什么? 1.现在有5种课程标准的教材,都是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所以尽管作者的身份不同,但从整体上都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都可以在全国使用,没有国家教材与非国家教材之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从编者对内容的处理看到新课程的理念。编者有责任把课程引导到课标的理念上。这方面有很多实例,这里就不举了。 2.教材应该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编者尽其所能考虑了这些问题,想了一些解决办法。编者力求通过自己的书来帮助教师。教师可以采用其中合适的处理办法,但它们不是必须执行的。 3.教材能提供许多教学资料。教学中用的图片、历史材料、新科技知识,教材都有一些,教师工作很忙,有了这些,就不必事事自己去找,要充分利用。 一句话,教材是为教师服务的,教师不是教材的奴隶。
4.许多老师问,哪套教材最好?综合地看,我自然认为人教版的教材最好。但是客观地讲,其他几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优点,教师上课不能只看一套书,要博采众长。另外,用人教版的新教材时最好与现行教材对照,因为我们编写时不会怕人说是“抄袭”而为变而变;凡是变了的,一定是按新课程的理念有所思考的,为什么这样变,老师们想一想就会有收获。
12.怎样才能上好课?
张大昌老师:有的老师总想问具体的某节课应该怎么上,恐怕很难做出一般性的答复。因为尽管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个问题怎样讲,要看学生的情况,特别是还要看教师本人的长处与短处。可以说,好课是不能复制的。这里谈的都是原则,但有实例,教学中要根据这些原则,结合这些实例,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在若干年前刚刚参加教材编写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写,一位同事对我说,你不是会教课,而且还教得不错吗?把你要讲的写出来就行了。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现在就要对大家说,不是不知道怎样讲课吗?当过学生吧?假设你是学生,你认为老师怎样讲你就能明白,你就怎样讲。对学生不要居高临下。大家的思维规律都是类似的。有时候教书时间长了,不学习了,就不知道学习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教自己要不断地学习。这就要转到第12楼,关于教师提高的问题了。 在与老师们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不是什么课程理念的问题,而是教学基本功的问题。作为教师,千古不变的道理是头脑要清楚、语言要有条理,高一点的要求还有肢体语言等。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要有意识地锻炼。练练绕口令等都是有用的。学学表演,也有好处……看起来是说远了,其实不远。教师的表演要有感染力。
13.张老师,看了您在《中教参》上06年第1~2期上的文章,也看了新思考教育网上的帖子。其中“大家一定都关心新课程的评价问题。大家说的评价,实际上有两重意思,一是课程的评价,另一层是高考。” 关于课程的评价,应该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必须承认,纸笔测验对于知识的考查比较有效(也非万能)但对于过程与方法就差得多,而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更难。这就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例如,教学中是不是向学生展现了科学的过程,还是只告诉学生公式,然后马上做题……当然可能领导只检查学生的年考、期考、月考成绩,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不只是应付考试、应付检查,我们的责任是塑造一代新人…… 张大昌老师: 要强调的是,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我们给物理学“贴”上去的,它是物理学本身固有的。强调三维课程目标是按物理学的本来面目教学,而不是把它的丰富内涵剥离,成为单纯的解题工具。强调三维课程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把物理课学好,而不是降低物理课的水平! 至于高校招生办法,我认为目前的做法从整体上看,从选择学生的角度看,还是最科学、最有效、最公正的。我坚信,新课程学好了,考试成绩会提高,不会降低。当然这又涉及提高成绩的途径,真正学好物理学是提高成绩的前提,机械性的操练不是最好的办法。 不要寄希望于高考的“革命性”的改革,也不应该发生这种“革命”。 感触挺深的,如何能在能力的培养和考试的成绩两者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是关键,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啊。
14.网友鬼斗:我感觉教材没有最好,追求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最适合的。现在的教材从全国来说很是混乱,今一个版本,明又换一个,素质教育诞生以后,教材由原来很多例题忽一下子一个也没有了,我现用的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力学、电学的计算例题几乎没有,可是考试的时候又不是人教社出题,就有计算类的题目,学生步骤就写的不全。 我感觉教材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资料,一个学生走路的拐棍,让学生通过看教材就可以明白所学的重点难点,可以有的放矢,教师起到一个帮忙的作用,那里走不通了扶一把,可是现在教材到是简单了,除了大量图片,剩下的就一点精髓,学生看不明白啊!即使都背下来,考试也不会出成绩。 所以,教材要从实际出发,大量的事例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大量的例题稳固学生格式的标准,大量图片提高学生的兴趣。年少胡言请张老师说一下怎么用我们的教材最有效果。 张大昌老师: 1.教材多样化是一个进步,因为学校、学生、教师是多样化的。 2.你大概指的是初中的教材。义务教育有意识地“不以学科为中心”,物理课对计算的要求降低了,所以书上的计算的例题也少了一些。 3.你所指的问题是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而且不是校内的考试,是升学考试。这个矛盾反映的问题不是课程内部能够解决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在前面已有表达。我们也在努力寻求一个平衡,但要事先就明确,升学考试的难度永远要高于教材、教学的难度,这样的升学考试才有意义。
15.张老师:不知道您有没有参与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我还想问的是新课程实施中的课时问题!每个模块的课时是36个课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感到这是一厢情愿,为了应对高考,我们都觉得这点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数学校都是给了54课时左右(周课时3节),但即使这样,仍比原教材必修(周课时4节)少了不少!如果您知道,标准课时方面的问题,能不能讲一下具体的制定情况?在制定时,有没有考虑到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讲练? 张大昌老师: 西南师大的廖伯琴教授和我是课标研制组的两组长。 研究课标时当然考虑了课时。课时没有绝对的标准,要有参照物,那就是现行课程。现行课程始于1997年的“两省一市”,当时的必修内容与现在相似,但动量和机械振动是现行必修所没有的。那时候的课时是高一周学时2(高一总72,有文件可查,你说周学时4不是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大家喊课时不够。于是我们在江西做了一个调查,有各种层次的学校,问:如果只学课本上的内容,特别是只做课本上的题,课时够不够?一致的回答是,尽管时间不富余,但还是可以的。但是,大家又说,谁也不敢只做课本上的题,谁也不敢不加习题课,否则无法应付高考!因此,实践中都不是每周两课时,至少3课时。但两课时,即必修72课时是“官价”。自己加课时那就是“黑市价格”了。(目前有的地方高一的3课时已经是半官方价格了) 新课程的必修内容与现行必修内容完全相同,即同样不含动量与机械振动,参考现行课时,当然要用“官价”了!:) 你讲要应对高考,为此,多少课时才算够?如果内容减少一半,课时增加一倍就够了吗?我看未必。因为这样的话所有学校的学生的训练都增加了,为了使你的学生优于别的学生,你还要增加训练。所以,如果以高考为目标的话,课时数(以及学生的负担)不是用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用学生精力的多少来衡量的,不管考什么、考多少,以耗尽学生的精力为极限。
16.网友身边的物理:我对教材的编写从不持怀疑态度。但一直怀疑教材的使用过程。我总觉得教材适应教学,但不适应评价和考试。但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是考试呀!您说对吗? 张大昌老师: “教材适应教学,但不适应评价和考试”这种说法不敢说全对。我们不应该全面否定现在的考试,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检查教学的好坏(包括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不能想象,教学乱七八糟,考试却很好。
17.张老师,我们实施新课标已近一年,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会严格执行的,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觉得也很不错,在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中,大家都必须认为提出问题很重要,作为教师那就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去提出问题,我认为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更应当放在创设情景上,希望张老师帮助指导一下,教师如何去创设情景? 张大昌老师: 你对创设情景的重要性的说法很对。至于怎样创设情景,这要具体分析。这里说的具体,不只指具体的知识,还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
18.你好张老师:我一直在从事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过去的物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册准备和做的。现在我们的初中已经使用新课程标准,几乎每一节课都涉及探究性实验,要求物理课都要在实验室进行。这样物理实验室无法满足,特别是不久就涉及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请问张老师。我们的物理实验怎样做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 张大昌老师: 要与主讲教师配合,实验室管理者也是教育者,不只是被动地准备器材。不过,新课程执行一两遍后,自己学校里讲这段时用什么东西,也就相对稳定了,仍可按上一年的办法准备。第一年的确费点事。
19.张老师,您好!非常高兴,能与您直接交流!请问: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做那种调查报告等一类的文章,而且作者方面的题不仅花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并不好,因此开始按老师的做,然后考分不高的同学就放弃了,老师也不好强迫学生去做。因此像这样的题,好像有点形同虚设!您说应该怎样对待这类作业题的处理呢? 张大昌老师: 学生不爱做也不要勉强。但这不是形同虚设。这是一种导向。书上有这样的题,如果真的有人做,写出来贴在教室里就是个导向吗。没人做也没关系,学生看到有这样的题,即使他不去像模像样地写出个报告,但今后遇到相关的资料他一定会自觉不自觉地留心一下,教材中如果完全不出现这样的题,那就不一样。这就是导向。 现在的教材观与过去也不一样了。不是书有上有的一定要让学生全做、全懂、全会,也不是书上没有的物理知识或相关知识就完全不必让学生了解。教材只是教师的参考书,怎样处理教材上的内容,要由教师自己做主,教师不是教材的奴隶。
20.张老师,您好!请问习题课教学怎样体现科学探究? 张大昌老师: 解习题就是一种探究。习题把问题提出来了,思考几种可能的结果,先是定性的分析,做出推测,这是对结果的猜想,然后设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其中必然包含着尝试和纠错……如此反复,这就是探究精神。 如果上课来就说,告诉你,这类题应该怎样怎样做,记住了没有?记住了?好,做一个这样的题巩固一下……这里就缺少探究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