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科素质练习
新课标高二地理同步测试(1)—环境与环境问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下列选项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
A.大漠盐湖 B.极地苔原 C.畜群牧场 D.高山草甸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 )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
3.生态系统的基础与和核心的是 ( )
A.土壤 B.植被 C.水文 D.大气
4.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
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 )的矛盾?
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什么矛盾。 ( )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7.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治理的不可行性
8.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实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过程的不可逆性
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C.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部演变成全球性范围内的问题
D.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
10.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 )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难,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难,农作物因而减产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1~12题:
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难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下列环境问题不能够反映当代环境问题的规模全球性特点的是 ( )
A.臭氧层破坏问题 B.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
C.海洋污染问题 D. 水土流失问题
14.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 )
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 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
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 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
15.“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表达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题是 ( )
A.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B.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建立环保机构
C.加强全球合作,共同保护环境 D.进行国土规划,搞好国土整治
16.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 (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
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告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到2008年,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
17.沙尘暴的袭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要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我国应( )
①果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适度放慢经济建设的速度
③加大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④加强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
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 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据此回答19~20题:
19.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
A.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C.全球共同合作,打击恐怖主义,保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实现人口零增长、经济零增长、环境污染零增长
20.能促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社会行为是 ( )
A.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B.大量使用聚乙烯塑料饭盒
C.限制使用再生纸 D.垃圾分类回收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要求。据此回答21~22题:
21.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积极发展国家工业
C.积极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 D.治理污染
2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总量 D.改善生态环境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被破坏。它是英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性的经济模式。据此回答23~25题:
23.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C.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D.发展工业,污水排入江河
24.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
A.全球变暖 B.破坏性地震 C.酸雨危害 D.土地沙漠化
25.下列行为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D.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演练与思维拓展(本题共2小题 ,共计50分)
26.(36分)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层Ⅰ代表________________;圈层Ⅱ代表
_______________。
(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
和__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
的___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C表示_________ 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
_____________作用。
(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______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_______箭头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表示。
(6)由于图中B所表示的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其中位于大气圈的有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位于水圈的有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
27.(14分)阅读“PPE怪圈”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准确地说,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所以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贫困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
①
②
③ ④
⑤
(1)从④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基本动因。
(2)从③⑤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3)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数量、教育与个体素质、社会保障与防病养老等方面入手,简述①线索成立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A |
B |
C |
B |
C |
D |
A |
B |
B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C |
A |
D |
D |
C |
D |
D |
B |
A |
D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
|
|
|
|
答案 |
A |
D |
C |
B |
A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