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上学期月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卷卡的相应位置。)
右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各国,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
一致的是 ( )
A.埃及 B.中国 C.德国 D.印度
右图表示2003年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人口状况。读图回答3~4题。
3.与图中数字相符的大洲是 ( )
A.d-欧洲 B.b-亚洲
C.c-非洲 D.a-北美洲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c的自然增长率小于b
B.a的机械增长率大于d
C. 与c相比,d的死亡率高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D.与a相比,b的出生率低是因为人口数量太多
指标 |
2004年末人口数(万人) |
0-14岁 |
27 947 |
15-64岁 |
92 194 |
65岁以上 |
9 857 |
一般认为,人口年龄构成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即可称之为人口老龄化。读2004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表,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我国社会已跨人老龄化社会
B.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人过渡型
C.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我国劳动人口比重低
6.当前,我国人口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 )
A.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大 B.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数量多
C.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D.就业人口压力大
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7~8题。
7. 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
B.近些年来,乙国老龄人口比例小于甲国
C.20世纪末,甲国人口再生产已进入“过渡型”
D.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
8.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A.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
B.乙国城市化进展减慢
C.甲国劳动力丰富
D.乙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如下图),[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 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x100%],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回答9~11题。
9.中国的人口负担系数在2010年前后达到最低的原因可能为( )
A、新生婴儿死亡率较高
B、老年人口外迁到国外
C、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实施
D、赴国外留学人员增多
10.据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一般为( )。
A.20年左右 B.40年左右 C.60年左右 D.80年左右
11.“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
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
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 D.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s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图回答12~13题。
12.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15~6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93% B.70% C.13% D.60%
13.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 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读图右图。完成14~16题。
14.四地中租金最高的是 ( )
A.甲地 B.乙地 C. 丙地 D.丁地
15.若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选择一处建为绿地,从环境角度考虑,对城市意义最大的是 ( )
A. 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6.甲地建成一大批发市场,其区位优势最有可能是 ( )
A.临近高速公路 B.客流量大
C. 地价低廉 D.环境美丽
读右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最可能形成城镇的是 ( )
A.① B.② C. ③ D.④
18.在上述城镇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是 ( )
A.土地生产力的高低
B.水资源的多少
C. 基础设施的建设
D.经济规模的大小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甲图表示各类城市用地付租能力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乙图表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读下图,回答19—21题。
19.甲图中,线段a、b、c依次表示何种城市用地的付租能力 ( )
A.住宅、工业、商业 B.商业、住宅、工业
C. 商业、工业、住宅 D.工业、商业、住宅
20.乙图中,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呈现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地租分布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 B.交通运输 C.人口分布 D.行政干预
21.若要在乙图的①②③④处中选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最好选在 ( )
A. ①处 B.②处 C. ③处 D.④处
22.下图表示城市的几种规划方案。其中圆圈代表城市外缘,圆心代表市中心,则规划合理的是 ( )
A.②⑤⑥ B.②③⑤ C. ③④⑤ D.①②⑤
读“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图”,图中1—5代表不同的功能区。回答23~24题。
23.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 )
A. 教学或行政权力机构占据中心位置 B.市中心都为圆形花园广场
C.都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 D.都深受地形影响
24.下列城市与各自所属的地域结构模式相符的是 ( )
A.①上海、②武汉、③北京 B.①青岛、②上海、③成都
C.①南京、②武汉、③青岛 D.①重庆、②成都、③烟台
读右图,据此回答25~28题。
25.假如该城市工业区位合理,则风向
可能是 ( )
A.南、北风
B.东、西风
C.西北——东南风
D.东北——西南风
26.根据图示情况,下列三类工业污染程度由
大到小排列正确地是( )
A.▲>△>□ B. △>▲>□ C.□>▲>△ D.△>□>▲
27.该地区工业由城市近郊迁移到乡村,最可能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矿产资源 C.环境污染 D.劳动力价格
28.该工业迁移,将有利于( )
①大气环境 ②改善交通拥挤状况 ③乡村城市化 ④缩小城乡经济差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右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读图回答29-30题。
29.假如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
是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北风 D.西北风
30.假如要布局新的居住地,较合理的地区
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综合题(共4个小题,共40分)
31.(10分)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3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4亿。
图A 2003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 图B 2003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1)从图A可以得出2003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特征是
;从图B可以得出2003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特征是 。(2分)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分析不恰当的是( ) (2分)
A.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
B.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
C.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D.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费用要低于人口流出地区
(3)从前些年熙熙攘攘的“民工潮”,到2004年广东、浙江等地劳动力市场的用工纷纷告急,呼喊“民工荒”,凸显民工对城市不可或缺的作用。试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给城市带来的积极影响。(3分)
(4)四川、安徽、湖南等省区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了那些积极影响?(3分)
32.(10分)读“某城市规划图”,该市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 若从A处修建铁路到B处,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考虑,应选
线(A—C—B线,还是选A—D—B线)较合理。请简述你这样选择的依据。(6分)
(2)下列工厂合理布局应在图中①②③④哪一个位置,请连线表示。(4分)
A.化工厂 ①
B.钢铁厂 ②
C.自来水厂 ③
D.食品厂 ④
3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1)在图中填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2)利用框图,试说明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3)日本国土狭小,矿产资源贫乏。但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却较大,养活了1亿多人口,试分析其原因。
34.下图是某城市面局示意图,图中曲线为城市地租(元/平方米)等值线,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为
,该区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2)图示区域地势状况是
,判定理由是
。
(3)图示地区地租最高峰(用字母表示)在 地,形成原因是
。由图可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和 两个方面。
(4)B处往往形成 区,该功能区分布在这里的原因是
。
(5)该城区街道走向是否科学合理 ,理由是
。
[参考答案]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D |
C |
A |
C |
A |
B |
B |
A |
C |
B |
D |
B |
B |
D |
D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C |
B |
B |
B |
B |
B |
A |
C |
D |
B |
A |
C |
D |
B |
D |
31、(10分)(1)A: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或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等);B:从乡村流向城市 (2分)
(2)D(2分)
(3)·弥补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
·(外来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工作,)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促进了人口流人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共3分,回答任意其中3点即可得3分,其他合理回答亦可给分。)
(4)·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
·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交流,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工的劳务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建设。
(共3分,回答任意其中3点即可得3分,其他合理回答亦可给分。)
32、(10分)(1)A—D—B线 (2分)
①A—D—B线不打隧道,减少工程量,施工方便;(2分)
②绕过市区,避免对市区交通的阻隔(影响)。(同时,减少对市区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2分)
(2)A-③ , B-④, C-①, D-②(4分)
33、(8分)(1)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4分)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例如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人口消费水平等也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2分)
(3)日本科技水平高,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日本对外开旅程度高,可利用国外的资源养活本国的人口。 (2分)
34、(12分)(1)温带季风气候 小麦(春小麦)
(2)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 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3)A 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通过,通达性高 交通通达度与市中心的距离
(4)住宅 靠近市中心,既有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又由于此地离开了市中心一定距离,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而工业的占地面积大,不便支付此地较高的租金
(5)合理 街道走向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各个走向的房屋的采光条件都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