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98%网民认为废除养老金双轨制条件已成熟
本报记者 叶琪 北京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月22日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却都高于4000元。其中在2011年8月,被访者领取的养老金最低为200元,最高为10000元,后者是前者的50倍,并且月养老金低于2615元平均水平的占到总人数的77.3%。
50倍,这一当前养老金待遇的最高相差倍数,这再次将矛头指向了养老金双轨制,公众取消“双轨制”的呼声再次鼎沸。2013年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微博](40.10,-1.29,-3.12%)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截至2月26日,“社会保障”继2010年以来第四度位居榜首,更有98%的网民认为废除养老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从时机上讲,现在民众的呼声很高,在国内利益主体复杂且相互牵扯的情况下,民间普遍的支持正是决策者大胆决策的最好时机。”
但业内专家认为,并不是两会前呼声高,就预示事业单位改革时机成熟了。“事业单位改革牵涉面非常广,涉及目前制度的深层问题,涉及执政的基础问题,应该慎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业单位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决心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一个顶层设计。
公平性质疑
“真是盼着早点退休了。”2月26日,一位地方县级工商管理局员工告诉记者,他们如果工作35年后退休,最高可拿到95%替代率的养老工资,加上生活补贴,可能比在职拿的钱还多。据他透露,目前他们单位的生活补贴已经比基本工资还高。
这种“十里不同天”的养老金待遇对于更多的企业员工是难以接受的:企业员工设立养老保险账户,每月由企业缴纳工资总额的20%进入统筹账户,个人缴纳8%进入个人账户,进行养老金的账户积累,但最后只能拿到45%替代率的养老工资;与此同时,机关和大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并不缴费,但最后却能拿到80%至90%替代率的养老工资。
实际上,过去10年里面有9年都上调了养老金,但传统的10%的微调,也仅仅是基本养老金的10%,而非全部养老金的上涨,这种几十元的上调幅度与不声不响上调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相比,其结果就是差距年年还在拉大。
并且,弥合这样的差距也确实有过改革的努力。2008年初,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试点。但5年过去,五大试点省市改革仍处于分类改革阶段,没有一个出台正式实施方案。
“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改革历史上是罕见的,也反映了这个问题难度很大。” 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上,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由于双轨制所导致的待遇差距过大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人大、政协两会之前和期间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高度重视和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的时候了,不能再拖下去了。
根据社科院就养老保险的满意度的调查,有36.4%的人认为,与周围人相比,自己感觉领到的养老金不公平。在这之中,公平感最差的是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与者,他们之中分别有48.1%和42.4%的人认为,自己领取的养老金与周围人相比不公平。而公平感最好的人群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者,被调查者中80%的人认为公平。
“公平性是很尖锐的问题。”郑秉文对记者坦言,当前只要一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有人都会指向事业单位改革,说到公平问题。“事业单位如果不改革,公平性受到社会的严重抨击、质疑,社会保障制度其它改革就难以为继,很容易停滞下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