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之言不过是不自量力的可笑癔语罢了。
二是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
电视剧上的曹操多有大笑的场景,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均是一般人临危而不能的。死在眼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这其中也不仅仅只是乐观宏达,而是很有些幽默,很些诙谐的道行了。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
四
正值大破袁绍,讨平乌桓,晋封汉相,春风得意之时,曹操才有东山月上皎如白日、乌鹊绕树诗酒起舞的一幕。
孟德俯仰星月,长啸慢吟,横槊上下,豪壮高歌,唱出了遗响绝世的《短歌行》。这当然不是曹操多悉善感,儿女情长,更不是把酒临风,宠辱皆忘,以物喜己悲为喜悲的庸人作态,这是一位乱世豪雄叱咤天下情恸河山的一腔激越之情在特定环境下的自然挥洒,赤诚坦露。铁血之魂的曹孟德不乏一腔谦谦儒雅文气才情。
曹操在马上平天下,倥惚之中他留给后世的文字并不多。但仅就那有数的诗歌来说,他那切近时代的笔触,入木十分的感悟,浓烈真诚的忧世之情,已牢牢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诗坛上开一代先河的地位。史有"三曹",操居首,他的确不愧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带路人。如今,世人多知他《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名句,孰不知,真正能代表曹诗风格的还是他的《蒿里行》、《苦寒行》等篇。《蒿》诗写尽了战乱中黎庶的苦难,《苦》诗写透了连年战争的苦痛,真实地描述和深沉的主题是当时现实的生动写照。正是这样痛切时弊坦然挞伐的诗作一扫汉代数百年诗坛的沉闷和颓废,掀起了一股清新诚实之风,就连那诗的格调和形式也被大大推进了一步,五言诗七言诗的产生和发展在此时划上了圆满成熟的句号。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没蔽之,思无邪。毛主席说,诗言志。曹操戎马一生,能在易色河山,横陈血肉之余成功地自塑为一代诗坛巨子,仅仅只有长风破浪的天地之志而缺少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必将如东方朔之言,曰:谈何容易。
可见,正如天空与大地,万物与阳光一样,凡真英雄者,他超人的武略之后一定有着异乎寻常的民族文化的根基。
五
要想尽说曹操,极难。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书·武帝纪》篇末评说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固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以上这段文字还算比较精当地描述了曹操一生的行事为人,曹操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乱世豪雄,能够运筹帷演谋,鞭挞宇内,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业。他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或世袭或禅让两种抉择夹缝中的乱世奸人。一代伟人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但他对网罗来的人才首先一条要求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一个人,任由他私欲野心的驱使。否则,稍有不苟,必遭惩罚。这种手段和心胸又极大地摧残了天才们才华的发扬光大。孔融、杨修、
荀彧、华佗这些世上少有的奇才惨死于他的手中,就彻底撕毁了他伪善的面皮。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魏氏春秋》中记夏侯惇曾极力劝操应天顺民立魏去汉。曹操却答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用小小的自我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