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老朋友的这段交往也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释时所引的《魏书》记载,当曹操来拜访吕伯奢的时候,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见财起意,合伙打劫了曹操,把曹操所带的马匹及财物抢走了,所以曹操就亲手杀死了他们几个人,才摆脱了困境,逃了出来。而裴松之所引的另一部书《世语》的记载则完全不同。《世语》中说:曹操拜访吕伯奢的时候,吕伯奢恰巧不在家,他的5个儿子却都在家,于是他们以宾主之礼热情地招待了曹操。但曹操看到这家人这样热情,反而认为这是圈套,感到自己没有按照董卓的任命赴任,这家人是不是要把自己交到董卓手里邀功?想到这里,曹操便在夜间挥剑杀死了八人,仓皇逃走。裴松之还引了一部叫《杂记》的书,记载得更为详细,说是这家人要招待曹操和他的随从,当他们在准备食物的时候,曹操听到了刀具等器物碰撞的声音,以为是准备对自己下手,于是就在夜间把这家人杀了。但是,随即曹操就后悔了,为他们全家的死感到悲伤,不过,痛定思痛,曹操还是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说完就毅然离开了老朋友吕伯奢的家。
由此可见,曹操杀吕伯奢家人的故事,本来就说法不一,除了第一种说法给曹操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之外,后面几部书的记载完全把曹操视为一个残暴自私、无情无义的人。我们且不管这两种对曹操态度截然不同的记载真实与否,光是后来“贬曹派”据此而作出的评价就足以将这件事变成真的,《三国演义》不但把这件事说成真的,而且还演绎出了更多原本没有的故事,如曹操往回赶途中,又遇到了吕伯奢,又用计将吕伯奢杀死。当陈宫责问曹操为何如此时,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不仅仅是小说家,就连史学家也有不少人赞同这种说法。如清代周寿昌就说:“吕氏子弟宾客如果真的有劫持曹操的心思,那么他们就会有准备,曹操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够成功?只有在吕伯奢的五个儿子都把曹操当作父亲的朋友盛情款待的时候,曹操先自心生疑虑,才乘其不备把他们全家人杀了。曹操这是灭绝天良啊!”
正是因为有这些说法和认识,曹操在公众的心目中才逐渐由历史英雄变成了所谓的“白脸”、“奸臣”等,这是后话。
当日,曹操从吕伯奢家出来,路经中牟,亭长怀疑曹操是逃亡者,就把他交给了县令,这时县令已经接到了董卓拘捕曹操的命令,不过县里的一位功曹认得曹操,认为现在时局动荡,不应该拘捕天下英雄,所以请求县令把曹操给放了。曹操来到陈留,尽散家财,招集义兵,决心讨伐董卓。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曹操35岁,在得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助、招募5000兵士之后,曹操再一次起兵,举起了平定董卓之乱的大旗。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