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人物》载:“伯益亦作伯翳。传说是东夷族部落首领,皋陶之子。或谓嬴姓各族之祖先。相传善于畜牧和狩猎,被帝舜任为虞(古时掌管山林的官),还发明了凿井。后被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禹本选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亡,被选为禹的继承人。三年丧后与启争夺王位,被启杀害。亦说推让王位于启,隐于箕山。”
《史记·夏本记》载:“(禹)举益任之政十年,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益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竹书记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也有的说,禹早就培植势力,让启夺取王位。从各种资料看来,启当时拥有相当大的势力,益远不能敌,被杀,是一个“悲剧英雄”,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嬗变时期暴力斗争的结果。启从此建立了夏王朝,开创了此后帝位世代相袭的“家天下”局面。
益,历史上确有其人。伯是大的意思,益是人名。伯益的故里在哪里,史书皆未触及到这个问题。考古学家把他说成在寿光之益为是。李白凤(1913-1978)在他的《东夷杂考》中说:“伯益,禹之臣,东夷人也,疑寿光之益为是也。”考古学家王献唐(1896-1960)也持此说。王献唐所著《山东古国考》载:“清光绪间,灰城(黄县)出土瓦当多件,上钤印有古賹字,亦即益字的古文,为古益邑地名。”战国末期,齐国齐襄王复国以后铸行了一种钱币,币面铭文有“賹化”、“賹二化”、“賹四化”、“賹六化”四类。有的学者将“賹化”,解释为寿光益城所铸。古益邑在今古城街道古城村,春秋为益邑,战国为聚賹币之地,故谓益都。西汉为菑川国懿王子刘胡的封地,后沿为王胡城,1947年改为古城,村名王胡城。后改为古城区,今为古城街道治所。
“地名多由氏族得名,氏族名由地起,亦以氏族名地,互为因果”、“可以古代氏族考地名,亦可以古代地名考氏族”(王献唐语)。既然伯益是东夷族的部落联盟领袖,而山东称益的地名,古今只有寿光益城。曹魏置益都县故址,称南益都,以别于古城之北益都。高齐时益都县治迁今青州,故城仍称益城村。据此,伯益的故里当在今寿光的古城。
伯益是虞夏时期的一位著名氏族联盟领袖,在历史上曾立下了不朽功勋,与尧、舜、禹、皋陶一样是彪炳千秋的古代英雄。据《史记》载,伯益在尧时即被举用,被帝舜任为虞,禹时任之政十年。从政时间较长。伯益佐舜调驯鸟兽,是我国最早驯化牛马等大牲畜的专家,是调驯和豢养家畜家禽的开山鼻祖。史载伯益又是“井”的发明者,对农田灌溉和人们的生活饮食起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开启了四千年农业王国的文明。《淮南子·本经训》、《吕氏春秋·勿躬》、晋郭璞《井赋》有载。伯益十三年佐大禹治水,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确为我国古代一件辉煌的史实,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大自然的壮举。《山海经》传为伯益所作。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吴越春秋》有载。《吴越春秋》卷六云:“(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至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