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
[主持人 赵婀娜]:李泓冰,人民日报这上海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撰写新闻评论数百篇,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16:25]
[主持人 赵婀娜]:田俊荣,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团委书记,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奖项。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16:25]
[主持人 赵婀娜]:今天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的同事们不仅有着扎实的新闻采写经验,而且有着丰富生动新闻工作经历,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你们的大师姐、大师兄,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着一颗愿意与你们真诚交流的心。此时此刻就请同学们来尽情提问,畅所欲言。如果你们有问题,请举手示意我们的工作人员。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
[16:25]
[学生]:谢谢主持人,我想问关于人民网的问题,希望廖玒老师回答。我是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0级本科生。究竟是什么能让人民网先于新华网上市,而上市之后究竟是靠什么来回馈股民,所以说我想知道人民网为什么上市?
[16:35]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谢谢!刚刚提出的问题很好,2009年的时候中央决定重点新闻网站转体改制上市,当时确定了十家作为试点,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上海的东方网等,中央有三家,地方有七家。目前进展来看,人民网走得是在最前面的,原因很多,我觉得关键一点是人民网后面的,我们的靠山人民日报社。在一个场合我们社长张研农同志说,人民网能够明天在上海上市,三句话,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包括中央政策,包括中央的有关部委支持,比如说像中宣部、财政部、证监会等。第三个,人努力,人努力也包括报社方方面面的努力,包括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努力。
[16:37]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人民日报编委会对人民网,应该说举全社之力办好人民网、支持人民网。我们社长有一句话叫做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感觉身上的担子非常重。经过我们的努力,在明天上午九点半,我们上市的锣声就要敲响,我相信我们应该会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一共做了28场路演,在上海,上午两场,下午三场,有一对一,有一对多。什么概念呢?遇到特别有钱的,大基金,叫做一对一。一对小,对中等有钱的,三四家一块汇报。一般有钱的,二三百人在上海,我们一块汇报。包括在上海财经公关公司同志跟我讲,可能2011年以来没有出现过这么火爆的场面,200人的会场来了300人。整个应该说对人民网是肯定的。
[16:38]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我们本来是20到22.5元,但是我们报社领导,张社长,本着两句话,一句话叫做宁低勿高,让利于民。我们按照20元发行。差这个2.5元,对于人民网来说,这一次少募集资金1.8个亿,但是我们还是想着眼于长远,人民网应该带一个好头。
[16:42]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整个人民网发行,我说是两个第一,两个百里挑一。两个第一是,人民网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新闻网站,是中国媒体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两个百里挑一,我们网下申购,机构买股票是1.7%。网上,就是老百姓买我们股票的中签率是1.5%。100个人1.5个中。我们感觉其实不管机构还是股民,不仅仅是对人民网的一个肯定、一个信任,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对我们后面大股东人民日报的信任,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个方向的一个信任。所以对于我们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来讲,担子也很重,压力也很大,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16:46]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谢谢大家![16:46]
[主持人 赵婀娜]:谢谢廖玒总裁。
[16:46]
[学生]:我的问题是人民日报呈现女性形象变迁,以人民日报图片和文本为例,可以明显看出70年代之前人民日报所呈现的女性特征是男女都一样,一个很典型的特征,从服饰、劳动工具、身材都具有一个男性的特征。在70年代之后,人民日报所呈现的女性特征是年轻、貌美、好身材。人民日报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您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变迁的?我想请教李老师和吴老师。
[16:48]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 李泓冰]:我可能没有特别理解你的意思,听上去就是跟人民日报的女性视角,或者版面上的一些美观、变化有关系的一个话题。我倒是想起我们张社长,昨天我们闲聊时想起一句话,人民日报有一位来宾讲过,看一个单位是不是有活力,就要看它的女性职工的比例。然后要看女性员工的表情、仪态。所以我想可能你看到人民日报的变迁既证明人民日报是一张有改革活力的报纸,也证明了人民日报的团队是非常有活力的团队。比如说我所供职的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大概女性占了60%到70%,而且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女性的学生比例可能也高达80%左右了吧。我想这证明了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充满了曼妙、美好,充满了希望,我还给人民日报做一个广告,就是说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您参加人民日报的团队绝对不会失望,这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理想主义气质、也充满环境友好、生活幸福的这么一个团队。剩下的请吴老师补充。
[16:50]
[人民日报社会评论部副主任 吴焰]:其实这位同学就很美丽,当时进入学院的时候,我们当时女孩子绝对不是像今天在座这样一些,我的小师妹们,女同学们这么漂亮,我想时代在进步,我们女生为什么不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呢。而且刚才李老师说了,其实报社里面帅哥很多。因为80后、90后的帅哥正在进入人民日报社,希望90后你们的进入人民日报社,提升人民日报社的漂亮指数。
[16:51]
[学生]:我是来自复旦大学2010级本科新闻系的学生,我想问一下谢国明老师,您好,今天早上在《人民日报研究》当中提到人民日报现在要做的一个任务是打通两个舆论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只有受文化教育程度较高,但人数相对较小的受众层次才可以读到、甚至读懂人民日报。相对人数众多,受教育文化层次低的,读不懂。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做。第二个问题,人民日报如何做到您上午演讲时所说的,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建立符合现代新闻传播的体系。谢谢!
[16:55]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比如说刚才社长提到的,我们在报道的方式、言论的写作上面,都做了一些比较大的改进,当然根据这个同学的看法,我们还在做。所谓打通两个舆论场,我们想极力的影响管理中国的人,跟将要管理中国的人,就包括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这是我们的目标。
[16:56]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人民日报跟党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我们依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接受了党的使命。我想我们能保证不犯错误、少犯错误。
[16:58]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两个舆论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这些年来,人民日报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避免被边缘化、避免对另外一个舆论场影响的弱化。我们的努力在什么呢?就是说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新闻的产品,能够有针对性,能够有说服力,能够有贴近性。
[16:59]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人民日报每开展一项重大的报道,我们事先研究整个舆论场是什么情况。比如说我们在去年的春节一过,人民日报研究建党90周年报道如何搞。一开始张研农社长走进来,就说大家先研究一下。建党70周年是什么情况,建党80周年的时候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迎接党的90诞辰,我们面临的是什么情况。所以经过研究以后,领导就提出,人民日报建党90周年的报道一定要着眼于青年、着眼于未来,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和党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我们通过这种研究使我们的报道能够主动的跟整个舆论环境、舆论生态去相呼应,而不是卡拉OK,自娱自乐。
[17:01]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我们现在又要来考虑迎接十八大的报道怎么搞。为了这个事情,我们又从国际、国内整个舆情出发,决定我们人民日报发表的内容,而不是主观的、凭想象的、凭经验的。谢谢大家!
[17:01]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 李泓冰]:刚才同学提出的打通两个舆论场,人民日报在传播技术手段上面也做了很大努力和改进。比如说最近复旦校园的电子阅报栏,我听说一个男生宿舍短短两天就点坏了,一个可能是我们技术保障上面的问题,但是也说明,有很多同学排队点击,现在这个电子阅报栏在上海有1100多块。比如说一些地铁站人流比较多的地方,这是免费的,大家可以随便点击。另外还有一个,我们人民网实际上也争取了海内外更广泛的读者群,更不要提人民微博、人民搜索,也在争取现在读者、现在受众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
[17:03]
[学生]:我是来自2009级哲学系的一位同学。我想请问唐宁老师。人民日报对于内参报道有没有频率上的要求?对于一些比较尖锐的报道,温和和尖锐之间有没有明确的界限?
[17:05]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谢谢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回答之前,先借这个机会谈一下我回到母校的感想。因为算起来我81年入学的,31年,期间回来过几次,所以今天来了以后,上午在我们新闻学院,谢总讲课的时候见到了我的老师,是我们新闻采访写作的老师。非常的激动。我觉得引用一个时髦的话来讲,穿越的感觉。
[17:07]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我们的培训,内参的培训,去年才搞了第一期,有很多的编辑记者工作了几十年,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在这我简单的给大家汇报一下。就是实际上内参是我们党报两大职能之一。我们内参就是承担“耳目”的功能。人民日报内参最早的追溯到1948年10月份,也就是说有了人民日报,就有人民日报内参。一直延续到现在。
[17:27]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内参对于我们党来讲,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这里面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信息,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采编过程当中,你获取,或者采集到的,不宜公开报道,但绝对参考价值的。长春同志讲人民日报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资源。我们要定期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要主动的去研究一些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17:29]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所以你刚才说的频率的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每一天只要国内国际发生的事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我们就要去做,我们没有什么规定。但是我们会从中去选出领导人最需要的,给他们提供出来。我们内参是每天都发。所以这个频率问题没有什么规定。[17:29]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第二个问题我理解有一些可以做公开报道,你怎么界定,有尖锐的问题。刚才其实我已经讲了,它最重要的就是不宜公开,要选择什么呢?不要引起社会动乱和混乱,这个信息,这是区别内参和公开的一个重要情况。所有获取的内参信息都是来自于我们的采访,新闻工作者的。但是我们内参部的工作是做一个判断,这个只要不影响社会混乱,还要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就选出来作为内参报道。还有一些,又可以内参又可以公开,是因为,刚才我讲了,大家不要理解为就是写坏事、就是打小报告,这是错误的。毛主席当年讲,我们内参不是谴责小说,不是随便挑人家毛病,是要推动工作。我们把内参总结四大功能:报送决策信息、提供决策参考、参与舆论监督、推动具体工作。所以说有一些内参,充分体现了执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
[17:31]
[学生]:强调人民日报的主流地位,我想请教谢国明副总编,人民日报如何拉近自己和青年的距离,珍惜青年这么一个有朝气、有希望的阵地,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青年毕业生如何进入人民日报?谢谢!
[17:34]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确实有青年不看人民日报,但是不看人民日报不等于不知道人民日报。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人民网上面很多,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阶层固化、白领,这都是我们人民日报搞出来的,给力这个词在全国流行,是因为上了人民日报的标题,我想这可能都是大家知道的。因为现在网络转载了大量人民日报的内容,但是转载过程当中把人民日报四个字拿掉了。我们愿意成为这样的无名英雄,只要我们的思想、观点影响了大家。
[17:36]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人民日报的招聘是这样的,我们每年12月或1月初会在人民日报上面发一个招聘启示,人民日报的招聘、考试题、面试题由北京考试院出,卷子由北京考试院给,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民日报不参与。然后我们比如说英语要六级,有一个同学给我打电话,说谢老师我英语四级,不让我进。我说这没有办法,规定是六级。考试完了以后,假如今年招40个人,按照1:3或1:5的比例,面试名单,在一百多人之间,把这些人前面的成绩,交给人民日报人事局,人民日报人事局在我们在座的这些局级干部里面,随机抽取评委,不是说今天是你,明天还是你,不是,随机抽取评委。增加面试的学生也是随机打入程序,抽签,七个评委,打分。打分出来以后,面试成绩、笔试成绩加起来以后加总,然后排出一二三四五。即使你这个人找到了我们张社长,他也没用。人民日报的招聘,在北京公平公正公开,是有名的。我们欢迎复旦的同学去报。
[17:39]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就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其实我今天所有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是有备而来的。给在座各位交换一下看法。因为我身份比较特殊,我是上海人在北京工作,我在人民日报工作了32年。刚才谢国明副总编辑就讲了。我首先觉得现在同志们,同学们对于就业多向选择,都是很好。就是现在这种成才路径的多样化,是进步的一个表现。我不得不和同学们交换一下看法,用我自己的话,这些年,刚才讲到复旦四位在人民日报当领导的,我是间接从复旦新闻学院那获得了很多养分。我很敬仰,去年唯一进了一个同学叫做于洋,不知道有没有人认识他,复旦的一个研究生,工作还不到一年已经成为我们很好的一个骨干。
[17:44]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我这次来之前,翻了一个数字,以近三年为例,2010年参加人民日报笔试的是456人,来自复旦新闻学院包括其他学科的,15个人,占3%,2011年,参加笔试的是532人,来自复旦的是29人,占5%。2012年,刚刚结束,整个608人,来自复旦22人,占3.7%。我今天上午在新闻学院看到我们宋超院长讲到,我们复旦新闻学院培养顶尖的编辑记者和新闻领军人物。我看双方合作过程当中,有更多同学到人民日报去实习,认识人民日报,将来更多同学到人民日报工作。我感到很高兴。
[17:47]
[主持人 赵婀娜]:通过刚才我领导和同事的介绍,人民日报的招聘是公开、公正和严格的,同时人民日报社又是求贤若渴的,尤其是求复旦之贤若渴。希望大家能够再多一些好奇心,从好奇到喜欢,从而愿意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