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切政治支持都会失去。”
古尔斯比相信不是全球化,而是“对劳动技能要求的改变和科技的应用”降低了美国民众的经济安全感。那么这就是个不愿意改变和学会新技能的问题了——美国人有点儿懒惰?古尔斯比说:“就工作时间而言,我国人民比任何经济大国的人民工作得都长,真的不是懒惰的问题。美国人不比任何国家的人懒。只是美国经济已更多地集中到人力资本要求高的领域,这种趋势存在已久。”与此同时,古尔斯比坚称,害怕应用科技会导致“自动化机器抢人饭碗的惨象,每个低于平均技能水平的人会失去工作”是错误的,因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总是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劳动技能。“一个经济体中的任何特定生产部门,如果本部门的生产率提高了,该部门的薪酬水平也提高了,并且惠及本部门技能水平相对低的工人,他们的薪水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不妨想象在一家医院里,那儿有高技能的医生、有需要专业人士操作的高科技仪器、中等技能水平的护理人员,也有在餐厅工作的低技能员工。”
然而目前的趋势却令人不安,他继续说道:“75%至85%美国平民的收入差距大、收入增长停滞不前是个巨大的问题。” 收入缺乏流动性(income mobility)、教育投资没有增加,美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严重分化问题可能会持续下去。“因此,奥巴马经济计划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减轻平民的负担,因为这些障碍可能变得坚不可摧。”
为了创造的破坏
古尔斯比说,“如果有人能够回到1910年告诉当时的人今天美国有多少条电话线路,他们准会回答说这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那需要每个美国人都去当电话接线生。今天总机接线职位非常之少,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要当接线生的全部失业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劳动经济学家艾伦·克鲁格(Alan Krueger)研究过高薪职业在职业类别中所占比重,发行这些高薪职业都是1980年人口普查后出现的新职业,这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职位大调整永远都有。” 古尔斯比坚信,不断地破除旧职位创造新职位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不过,未来职位可能从何而来呢?古尔斯比说:“经济学家之间有个玩笑说,从现在起今后40年每个经济学家都会变成卫生保健经济学家,因为你只要从当前的趋势简单地推断一下,即会发现整体经济会向卫生保健方向发展。” 古尔斯比继续说道,虽然我们现在把卫生保健看作经营成本,但他能够想象卫生保健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首先,保健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健事业使我们健康,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好?随便谁粗略算算经济账,都能算出把钱投资在医学研究和科学上的收益是巨大的,因为只要你给寿命赋以任意一个数值——例如,假设你有一种药能让人多活两年——其隐含价值都是非常惊人的。我能清楚地看到医学、生物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正不断融合,将成为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古尔斯比沉默片刻又说:“正是基于这个判断,我们认为过去8年的情况非常令人担忧:科研预算投入减少、科学问题政治化。政府承诺要投资国民高等教育,但这些投资已经大幅度缩减了,因而如今才会出现像三分之二获得理科和工科博士学位的人都不是美国公民这种局面。美国25岁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历的比例曾经领先其他国家很多年,如今已倒退到全球排名31的位置,紧随保加利亚之后,名列哥斯达黎加之前。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国家国民技能水平介于保加利亚和哥斯达黎加之间,那么20年后这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也会介于两国之间。”
(作者马克·威廉斯,《科技商机》英文版的特约编辑。)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