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禄山之乱及其后果
|
22。 ③ 《白香山集》(商务印书馆版),卷12第47—48页;参照G.伯奇编:《中国文学选集》(纽约, 1965年),第1卷第266—269页。 ① 浦立本:《公元755—805年唐代文化界生活中的新儒家与新法家》,载芮沃寿编:《儒家信仰》(斯坦福,1970年),第83—85页;D.M.麦克马伦:《8世纪中叶的历史理论和文学理论》,载芮沃寿和崔瑞德编:《对唐代的透视》(纽黑文,1973年),第 307—342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7第6974—6978、6980—6981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9第7004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8—221。 ② 《唐会要》,卷78第1422—1423页。 ① 《旧唐书》,卷121第3749—3780页;《唐会要》,卷6第75页。 ② Provinces一词,在晚唐用于约50个相当大的观察使和节度使的辖区。 ① 山口瑞凤:《吐蕃和唐代婚姻关系》,载MTB,27—28(1969—1970年)。 ② 关于吐蕃诸王的名字及其生卒或在位等年代,均据佐藤长:《古代西藏史研究》(二卷,京都,1958—1959年)。 ③ 即唐古特人;冈崎精郎:《唐代唐古特的发展》,载《东方史论丛》(奈良),1(1947年),第57—205页。 ① 《全唐文》,卷332第12—13页。 ① 《资治通鉴》,卷223第7147—7150页。 ① 例如,可看刘展(《资治通鉴》,卷221第7097—7102页)和来瑱(《旧唐书》,卷114第3364—3368页)的事件。 ② 赖德奥特:《唐代宦官的兴起》,载《大亚细亚》(新版),1(1949—1950年),第53—72页;又2和3(1952年),第42—58页。 ③ 《唐会要》,卷65第1131页。 ① 《唐会要》,卷65第1131页;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台北,1971年),第2章。 ① 《文献通考》,卷151第1322—1333页。 ② 《资治通鉴》,卷222第7123—7125页。 ③ 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第53—70页。 ① 《唐会要》,卷72第1294页;小畑龙雄:《神策军的成立》,载《东洋史研究》,18.2(1959年),第35—56页。 ② 崔瑞德:《晚唐的地方自治和中央财政》,载《大亚细亚》(新版),11.2(1965年),第211—232页。 ① 《唐会要》,卷77—79;《国史补》(上海,1956—1957年版),下,第53页。 ② 砺波护:《唐的律令体制与宇文融的括户》,载《东方学》(京都),41(1970年),第203—288页;崔瑞德:《唐代的财政制度》,第2版(坎布里奇,1970年),第107—109页。 ① 崔瑞德:《唐代的财政制度》,第109—120页。 ② 郝若贝:《中国北宋时期的财政专门知识、考核和经济政策的形成》,载《亚洲研究杂志》,30.2(1917年),第281—314页。 ① 郝若贝:《唐代至北宋时期中国的古典货币理论与经济政策》,载《日本国际东方学家会议纪要》,13(1968年),第70—80页。 ② 室永芳三:《唐末内库的存在形态》,载《史渊》,101(1969年),第93—109页。 ① 《资治通鉴》,卷224第7189—7190页。 ① 但是可参照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162页,注21。 ① 陈观胜:《中国佛教的改造》(普林斯顿,1973年),第3章;见《剑桥中国史》第4卷中S.温斯坦所写的一章。 ① 《旧唐书》,卷12第319—324页;《资治通鉴》,卷225第7528、7261—7265页。 ② 《新唐书》,卷52第1359页;曾我部静雄:《唐代的贡献制度》,载《文化》,36.1—2(1972年),第 1—32页。 ① 可参照《册府元龟》,卷89第1—3页。 ② 崔瑞德:《唐代的财政制度》,第2章。 ③ 《旧唐书》,卷118第3422—3423页。 ① 日野开三郎:《中国中世的军阀》(东京,1942年),第110—118页。 ① 这一节叙述取自《资治通鉴》(卷226—232)和《旧唐书》(卷12)以及各节度使的传记;再可参照崔瑞德:《皇帝的顾问和朝臣陆贽(754—805年)》,载芮沃寿与崔瑞德编:《儒家人物传》(斯坦福,1962年),第84—122页。 ① 《唐会要》,卷84第1545—1546页;赵翼:《廿二史札记》(台北,1974年),第20页。 ① 见松井秀一:《卢龙藩镇考》,载《史学杂志》,68(1959年)。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安禄山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安禄山之乱及其后果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安禄山:安史之乱的祸首 |
下一篇文章: 安禄山何以成为胡旋舞大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