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钊因裙带关系获得进身的机会,而他后来的高升却靠了自己的钻营和手段。当时李林甫为相,觉得杨钊可以利用,提拔他为监察御史。杨钊秉承李林甫的旨意,陷害韦坚、李适之、杨慎矜等人,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冤假错案。同时,他也利用李林甫的权势,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这时玄宗年岁渐高,心里有什么喜好或厌恶,杨钊都能探听到,所作所为都让玄宗感到满意,于是很快被提拔为检校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又担任监水陆运使、司农使、出纳钱物使、内中市买使、召募剑南健儿使等职。不到一年,杨钊一人兼十五种使职,转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务,地位越来越显赫了。在这诸多职务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度支郎官和专判度支事务。度支司是户部的一个部门,户部是国家的财政机构,度支“掌支使国用”(《通典》卷23),即编制预算,确定收支,这是非常重要的职务,因为其职责是国家财政中的首要大事。
让度支员外郎,或度支郎中“掌支度国用”——掌管全国财政收支,是唐前期品级较低官员领要职的一个体现。对杨贵妃这样一个远亲,该任命个什么官,玄宗大概费过心思,玩樗蒲游戏时,发现杨国忠“钩校精密”,觉得他是一个当会计的料。而度支员外郎、度支郎中级别不高,却职位重要,任用他既说得过去,又是一个美差。杨国忠干得不错,对百姓搜刮用力。天宝八载(749年),玄宗召公卿百官参观左藏库(长安贮纳庸调物及折租的仓库)。看到仓库里钱货堆积如山,玄宗龙颜大悦,这与度支司长官精于算计有关,是大舅子杨钊的政绩啊,所以玄宗当即宣布赐杨钊金紫,兼理太府卿事。“金紫”是金印紫绶的简称。杨国忠本来没资格佩饰金印紫绶,“赐金紫”是玄宗对他的恩宠和奖励,就像现在级别不够,享受某种待遇一样。太府是太府寺,是管理仓库的机构,受户部的领导。其长官叫太府卿,现在由杨钊兼任。
杨钊专掌钱粮收支重任,每天出入宫禁,越来越受到玄宗宠幸。恩宠越来越凌驾于李林甫之上,于是开始觊觎李林甫的权位。天宝九载(750年)四月十一日,李林甫的心腹之一御史大夫宋浑犯贪污罪,被流放到潮阳郡,潮阳郡即今潮阳县,在今广东省沿海地区,通常所谓天涯海角之地,这是杨钊对李林甫的第一次挑衅。京兆尹萧炅也是李林甫的亲信,也被诬获罪,贬出长安。李林甫眼看心腹被逐,却爱莫能助。这一年十月,玄宗幸华清宫,杨钊借口自己的名字上有金、刀,图谶上不吉利,请玄宗为他改名,玄宗赐其名“国忠”。
王官拜御史大夫,兼京兆尹(首都长安市市长),跟杨国忠一样受到玄宗宠信,但地位和名望都高于杨国忠,他又是李林甫先前所提拔,杨国忠忌妒他与自己分权。天宝十一载(752年),邢密谋作乱长安,案发,牵连到王兄弟。杨国忠便处王兄弟死罪。杨国忠代王任御史大夫,代理京兆尹。杨国忠利用御史大夫的职权,穷究邢一案,逼邢交代李林甫交接王兄弟与阿布思的罪行,这时陈希烈、哥舒翰都附和杨国忠,共同证成此案。此时李林甫已死,但还未入葬,玄宗下令削夺其官爵,子孙皆流放岭南及黔中,其他依附李林甫者也有五十多人被连坐贬官。李林甫的棺木也被剖开换成小棺,只以庶人的身份下葬而已。
杨国忠虽无学术,却知道培植党羽,拉拢亲信。他感激阆州人鲜于仲通过去对自己的帮助,推荐他担任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过去南诏王常带妻子儿女谒见唐朝都督,要经过云南郡。现任云南太守张虔陀好色,见南诏王妻女漂亮,皆淫之。他又向南诏王索要各种财物,南诏王阁逻凤不答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他,又向朝廷密奏阁逻凤的罪状。阁逻凤怨愤,发兵反叛,攻陷云南郡,杀死张虔陀,占领西南地区三十二个羁縻州。唐代在统一沿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后,在各族首领原先所辖地区设置府、州、县,大的置都督府,下统州、县,任用原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这种府、州叫做羁縻府州。杨国忠建议朝廷,命鲜于仲通率八万精兵攻打南诏。
鲜于仲通在泸南与阁逻凤交战,全军覆没。杨国忠掩盖他的败状,为他虚报战功,又命鲜于仲通上表,请杨国忠兼领益州,朝廷任命杨国忠代理蜀郡都督府长史,充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杨国忠又举荐鲜于仲通接替自己担任京兆尹。杨国忠又派李宓率兵七万再次攻打南诏,李宓渡过泸水,中了南诏诱敌深入之计,进军到和城,由于不习当地水土,没有交战就有十分之八九的士卒死于瘴疠。南诏乘势反攻,李宓死于阵前。杨国忠又隐瞒其败状,向玄宗送上捷报。两次南征,死亡达二十万众,朝廷没有人敢检举揭发。不久,杨国忠又兼山南西道采访使。
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杨国忠即刻代李林甫为右相,兼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仍任太清宫使、太微宫使、判度支使、剑南节度使、山南西道采访使、两京出纳租庸铸钱等使。此时的杨国忠已经是位极人臣了。杨国忠本性轻率急躁,说话强词夺理,没有风度。因善于奉迎巴结当了宰相,把国家政务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裁断大事,果敢不疑。在朝廷上生起气来,挽袖挥拳,一付打架的气势,对公卿大臣文武官员颐指气使,朝廷中没有人不怕他那架势。他从侍御史到担任宰相,曾经担任各种使职四十多种,事务繁多,常常连签一个字的时间都没有。
杨国忠继承了李林甫的传统,他像当年李林甫那样,出行前呼后拥,在家里处理政务。也像李林甫那样,做出决定后,让陈希烈签名。御史台、尚书省的官员有才能名望,如果不与自己意见一致,都调出朝廷或京城。
这时安禄山特受玄宗恩宠,手握重兵,杨国忠知道安禄山不会甘居其下,想除掉安禄山,多次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有背逆的迹象,玄宗不相信。安禄山身任三道节度使,掌控东北地区的精兵,的确久蓄异志,只是还找不到借口兴兵。现在他看到杨国忠执政,事事与自己对着干,害怕对自己不利,开始提防杨国忠。
杨国忠任命司勋员外郎崔圆为剑南留后,魏郡太守吉温为御史中丞,充京畿、关内采访等使。吉温接到朝廷任命后,去范阳辞别安禄山,安禄山想拉拢吉温,对他特别关照。吉温离开范阳时,安禄山派儿子安庆绪一直把他送到境上,为吉温控马走出驿站,吉温对安禄山感恩戴德。安禄山遥领内外闲厩使,就让吉温知留后,在京城负责具体事务。吉温在长安,朝廷的一举一动都通报安禄山,消息一夜间就传达到安禄山那里。杨国忠在玄宗跟前诋毁安禄山,很快便有人告知安禄山,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逐渐公开并尖锐起来。
玄宗想加安禄山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已经命张垍起草了制敕,杨国忠一听说,急忙劝阻,他跟玄宗说:“唉呀呀,安禄山怎么能当宰相呢!他虽有军功,可是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