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诵经之声与书签掀动经页之声令人十分生厌。由于倦客思归,所以最后免不了要向远处遥望,心也随之飞向远方。《关河令》说: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季节之冷、环境之冷、心境之冷、孤灯之冷、长夜之冷,都与愁思乡情融而为一,行旅之愁莫过于此。“沉挚之思,而出之必浅近”(陈子龙语),正是此词特点。
3.
元符元年,标榜新法的哲宗想起了周邦彦当年献赋之举,于六月十八日在崇政殿召见了他,命其重进《汴都赋》。邦彦大喜过望,修表奉赋以入。哲宗览后称善,把他擢为秘书省正字。徽宗即位后,迁校书郎。此后邦彦循资格以进,屡经升迁。徽宗欲使完成礼书,留他继续秉笔。以后他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徙明州(今浙江鄞县),政和六年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皇家最高音乐机关)。但周邦彦不善阿谀奉承,与徽宗年间朝廷中谄媚的风气格格不入。
据《浩然斋雅谈》载,徽宗当政期间,当时大臣们纷纷上报“祥瑞沓至”,圣上以为此乃是太平盛世之征兆,于是期待周邦彦填几首词来润色鸿业,“播之乐府”,传唱四海。不料,周邦彦意气用事,坚决不做这等阿谀奉承之事:“某老矣,颇悔少年时期的轻佻之作。”此时,一个与周邦彦素不相能的同僚,打听到清真居士还在某王爷筵席上为歌妓赠词,并没有“颇悔少作”,于是忙给蔡京打小报告,蔡京又上奏圣上。圣上心里不痛快,就把周邦彦贬出京城了。
这是周邦彦被贬出京师的另一说法。无论是小心眼,还是吃醋,总之,似乎都是徽宗皇帝的错。其实,史书记载,这位道君皇帝本来颇为欣赏周邦彦的才华,他们还曾一同探讨过音乐艺术方面的问题。据说,周邦彦曾自创《六丑》曲调。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就向李师师打听作者的情况。李师师趁机推荐了周邦彦,徽宗皇帝召见周邦彦时不耻下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丑,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六丑·蔷薇谢后作》云: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绩;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甚高。清人在陈世焜《云韶集》中说:“如泣如诉,语极呜咽,而笔力沉雄,如闻孤鸿,如听江声。笔态飞舞,反复低徊,词中之圣也。结笔愈高。”夏敬观则说它一气贯注,转折处如天马行空,所用虚字,无一不与文情相合。其实,词人在京师期间还写过不少优秀的咏物之作。《苏幕遮》说: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词人在大晟府任职不到半年,没有任何作为即被调离大晟府,出知真定(今河北正定),改知顺昌府(今安徽阜阳)。周邦彦的晚景十分凄凉、窘迫。他六十五岁时被从顺昌调知处州(今浙江丽水)。未曾到任又被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在今河南商丘)。于是他去睦州(今浙江建德)居住。不久方腊起义爆发,他慌忙回杭州。才入钱塘门,义军已到,他只好北渡长江,暂居扬州。又听说义军已尽据两浙,将攻淮、泗,他只得挈家前往南京鸿庆宫定居。宣和三年正月,他重过天长道中,回忆起四十多年前经此道上汴京求学的情景,不觉百感交集,吟成了绝笔词《西平乐》。词中哀吟道:“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伫立尘沙!”到了南京后,他一病不起。
周邦彦的词,在南宋影响很大。南宋著名词人在吴文英《惜黄花慢》词序中说:“吴江夜泊惜别,邦人赵簿携妓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当时歌妓出场,都还是演唱周邦彦的词。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在《国香》词序又说:他曾经认识一位沈梅娇,是杭州著名的歌妓。后来在京都偶然见到她,非常诧异。在一起饮酒的时候,这位沈梅娇还能唱清真居士的《意难忘》、《台城路》这两首词。张炎还在《意难忘》词序中说:吴地有位歌妓名为秀卿,是乐部中之翘楚者。她所唱的周邦彦的词曲,都能把握主其韵味。每次听到秀卿唱清真居士的词时,张炎都叹赏不能已,后来就写了一首《意难往》给她。而南宋晚年的大诗人兼词人刘辰翁,在《大圣乐》词中写道:“伤心处,斜阳巷陌,人唱《西河》。”这里的《西河》,也是周邦彦的名作,可见直至宋末元初,一些著名歌妓还非常喜欢或者擅长演唱周邦彦的词。后来有学者慎重指出,在演唱家那里,清真居士的词流传最久,最有生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