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完禁军后,宋太祖又开始削弱各地藩镇的军事实力,以防止唐朝和五代时的藩镇跋扈、跳梁妄作,他下令各地把精锐的军士都送到京师,补充到禁军中,各地只留下一些老弱兵士,藩镇的地方部队便无一是禁军的对手了,这样又消除了地方造反的可能性。总的方针就是实上虚下、实中虚外。在禁军的驻防上,宋太祖采取了"强干弱枝"的策略,即在京师附近驻有强兵,使各地无以敌京师,同时,禁军还实行更戍法,经常戍边换防。这样既可以使士兵"习劳苦,均劳役",又不致于使禁军久驻一地,与地方产生密切的关系。对于禁军的各级将领也经常调换,目的是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使士兵与将帅之间不可能产生过于密切的关系,不致于形成五代时那种牙兵悍将。这些措施在防范禁军作乱、藩镇造反方面可说是尽善尽美,无以复加,也正因为此,宋朝始终没有军人政变的事情发生。
军队兵员的来源,宋太祖采取募兵法,除了平时补充兵员外,遇有荒年灾岁,更是大量募兵,以便把破产脱离土地的农民招募到军队中来。宋太祖对这种做法有个很特别的解释。他对赵普说:"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荒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无论是夺取后周江山还是"杯酒释兵权",宋太祖都能做到不流血的权力过渡,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对功臣们能够推心置腹,赤裸裸的道出利害关系,并为他们未来的生活作出妥善的安排,所以将领们虽被解除兵权却无怨言,而有宋一代始终没有军事政变发生,这与宋太祖的措施得力是分不开的。不过"杯酒释兵权"最大的弊端在于:汉高祖、明太祖的大杀功臣,汉光武的解除大将兵柄,都是在江山底定后才作出的。而宋太祖解除众将兵权却是在四周都是强敌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的,宋朝始终没有统一全国,造成为后人所诟病的"积弱"现象,也是与杯酒释兵权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节选自《活出历史》一书,由亮点文化公司授权内容登载。)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