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Z >> 张建启 >> 正文

 

张建启:载人航天发射场


  □王艳

  2003 年10月15日9时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一声“点火”令下,长征2F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拔地而起,飞向茫茫太空。10月16日,我国第一位航天员在太空遨游14圈后,成功返回地面。为了这辉煌一刻,多少航天人无私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乃至宝贵的生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载人航天发射场总指挥张建启,就是这样一位把自己的毕生心血奉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大漠豪杰”。哈军工的优等生,毕业后到大漠投身航天事业。参与创建西昌卫星基地。那时,20多岁的他自己就能作主决定数千万元的设备购买。组织校飞时,出现了轰炸机撞山事故。张建启当即下令:“马上向当地县委报告,组织民兵封锁保护现场……想尽一切办法营救跳伞人员!”1946 年,张建启出生在山东荷泽曹县一个贫困的家庭。他从小天资过人。1964 年,张建启被我军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高等学府哈军工录取,在这里,他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张建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学核物理的他分到了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虽然专业不对口,但他一切从头始。在戈壁滩刚工作了半年,正在组建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急需高科技人才,不久,张建启又随一纸调令进了大山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的第一个航天发射靶场,是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之一。当年,张建启随数千名创业者开进大凉山腹地那条神秘的峡谷时,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荒凉。勘察发射场地形时,他和战友们住在干打垒里,喝山沟里的脏水。由于生活异常艰苦,患了严重的胃病。这期间,他参加了组建卫星发射中心的方案设计、设备选择和调研谈判。尽管是一项全新的艰巨任务,他却凭智慧和勤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那时,他才20多岁,数千万元的设备自己就能作主定下来。当时的活动地板在国内还没有,他看了中国人民银行从法国进口的20多平方米的活动地板,心想,要选就选这样的,二十年都不落后。回去后一汇报,全基地一片反对声。可司令员张敏却赞成:“这是个大胆的方案,就这么干!”即使现在来看,西昌当时的标准仍然不落后。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时,谁上调度指挥,当时争论不休。调度员要求心理素质好,反应敏捷,决策果断。时任司令员王世成说:“谁能完成这个任务,谁就上。”几番斟酌,最终大家一致认为非张建启莫属。发射前组织设备校飞时,出现了轰炸机撞山事故。光测操作手们误以为是技术考核,于是跟踪追击,一个劲儿地猛拍。可张建启一看屏幕,顿觉飞行状态异常,判断出了事故,当即下达一连串命令:“马上向当地县委报告,组织民兵封锁保护现场......”后来又发现有两人跳伞,他即刻发令:“想尽一切办法赶快营救跳伞人员!”事后,基地副司令员坐在指挥大厅,对参谋人员说道:“把录音机再放一遍,让我再听听调度。”尽管这位领导因飞机失事而心情十分沉痛,还是忍不住感叹道:“张建启是一位难得的军事指挥人才啊!”从此,张建启备受上级关注和器重。重返航天一线,推出“试训结合”模式。首次合练,冒险进行转轨车载重试验。试验做到最大极限,吓坏了火箭设计师。早在70年代初,张建启就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事隔近30年,张建启碰见总装现任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张局长(当年选拔的航天员),开玩笑地说:“我当时组建靶场,就是预备送你上天呢牎”两人开怀大笑。1992 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上马。1995 年,时任国防科工委作试部部长的张建启担任航天员选拔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当时决定从空军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中首先选拔出2名教练员。经过严格筛选,从全空军符合条件的只有10人中优选出2人担任航天员教练员,并迅速送往俄罗斯培训。接着,开始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第一次从档案中选了250人,然后挑选出60人集中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和航空航天总医院住院体检,最终才确定了12名航天员。航天员终于选拔完毕。就在当天下午,上级领导找张建启谈话,让他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担任副主任,主管载人航天发射试验。1997 年,张建启奔赴大漠走马上任。为适应新的任务形势,他刻苦钻研载人航天靶场技术。几年内做的数百万字学习笔记和阅读的书籍资料可用卡车拉。1999 年,他率团到俄罗斯航天发射场考察,在参观发射中心展览馆时,陪同人员指着一幅大图片对他说:“我们俄罗斯的飞船已将30多个国家150人送上太空,但没有你们中国的。”张建启不卑不亢地回敬道:“我们将来要亲手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为完成载人航天任务,张建启坚持改革创新,采取“试训结合”模式,积极推进科技练兵活动。实践中,他不断给年轻同志出课题,压担子,使他们磨砺成才。此外,还力主采取出国考察、学术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经过几年努力,发射中心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1998 年,载人航天发射场首次合练前,要对转轨车进行载重试验。因运载火箭和飞船的活动发射车重700多吨,而转轨车较单薄,能否承载起这一重量,大家心里没底。张建启决定用钢轨压在转轨车上分阶段做试验,测试载重量。当压到500吨时,钢轨在转轨车上已堆得老高,随时可能伤人或压坏设备。试验是否继续下去,技术人员犹豫不决。“继续上,做到600吨。”张建启果断下令。通过测试转轨车变形程度,他得出肯定结论:转轨车可以承载700吨重的载重量。
  新测控站吊装遥测设备天线时,中心承租了一辆从国外进口的50吨吊车。当时吊高38米,天线重13吨,吊车一次吊起来,到了极限位置,司机高度紧张,吓得面色苍白,不敢动弹。张建启在现场指挥,连连鼓劲,使得吊装一次成功。张建启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早中晚都要观察天气。他说,抓试验就像打仗,得掌握天气变化规律。1998 年,发射场进行第一次合练。前一天,戈壁滩突然阴云密布下起了小雨。此前,张建启一连几天都问气象工作人员,明天天气是否好转?但当时气象部门不敢预报。此时,他观察天象,认为乌云过后,第二天肯定是晴天。夜晚,他又起床到户外,看到繁星满天,更加胸有成竹,于是下决心进行垂直转运,第二天果然风和日丽。转运时,火箭有60多米高,飞船已加注,而火箭未加注,中间是空的,上面重下面轻,做风中试验是有一定风险的。但为了积累数据,必须做到极限。转运风速从每秒4米、8米,升到每秒1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张建启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张建启:载人航天发射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