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启:载人航天发射场
|
0米,越来越高,设计师吓得不敢做了,张建启仍主张做到最大极限,一次升到每秒14米,转运取得成功,同时测出了火箭受力的极限值。面对艰巨的试验任务,硬着头皮向曹刚川保证。当晚来到基地烈士陵园,给聂帅敬了个庄严的军礼,心里默默祈祷。“神舟”一号合练时,有的专家提出要打开飞船大底排除故障,涉及的元器件有7万多个,信号线成千上万,密封胶也上了,开底非常危险。1998 年,发射中心受命执行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只有成功才能决定执行发射任务。当时主抓试验的张建启心中毫无把握,可当总装备部曹刚川部长问他有没有信心时,他只好硬着头皮说:“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当晚,张建启独自来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给聂帅敬了个庄严的军礼,心里默默祈祷了一番,然后全身心投入发射试验。发射前,技术人员发现整流罩有问题,张建启下令彻底查清原因。因火箭结构复杂,卸出爆炸螺栓里的火药须小心谨慎,弄不好,就可能发生爆炸事故。技术人员一点点地卸出了火药,终于查清原因。逃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发射完毕后,几天几夜未合眼的张建启回到宿舍,一头栽倒在床,浑身像散了架。“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合练时,出了一个故障。有的专家提出要打开飞船大底排除故障。张建启表示反对。因为飞船里面的仪器上千台,涉及的元器件有7万多个,信号线成千上万,测试进行到关键阶段,飞船上所有的火工品都装上了,密封胶也上了,开大底非常危险。但发射场有一个明文规定,就是飞船不能带任何问题上天。有一天晚上,张建启跑到神舟宾馆找到飞船总装厂厂长张俞谦询问情况,意外得到一份飞船开大底“50条风险分析”。他彻夜未眠,对50条风险一一认真分析推敲,得出结论为:尽管开大底风险很大,如果组织严密,风险是可以避免的;若不开大底,飞船带着故障上天,根本达不到考核目的。综合利弊,张建启拿定主意:开大底!第二天,他专门去给总装备部领导沈荣骏汇报,沈荣骏看过风险分析之后,一拍桌子说:“开!”结果打开飞船大底后,不仅排除了故障,同时还发现原来装大底的时候压断了一根信号线。在后来飞船设计中,技术人员吸取教训,改进了信号线走向。“神舟”二号飞船加电测试时,突然出现“船箭分离”信号。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此情,意味着火箭未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将会造成整个发射任务失败。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发射场召集各路技术专家进一步做故障复现试验,终于查清了故障原因,一起重大隐患就这样被排除了。2001 年1月10日,当“神舟”三号飞船顺利升空后,载人航空航天工程总师王永志握住张建启的双手,高兴地称赞道:“你们这次又立了大功啊!”2001 年10月中旬,“神舟”三号飞船三舱对接后,技术人员进行测试时,意外发现穿舱插座有一个接点信号不通。“这可不能大意!”张建启听完报告,撂下电话便急匆匆叫上发射场总师徐克俊赶到事故现场。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检测结果发现数十个插座全有问题。是元器件失效,还是产品设计本身有问题?“你们打算怎么办?”张建启问。“飞船测试可以继续进行。船上所有插座接点都是双备份的,一般不会影响发射成败。”飞船系统总师戚发轫回答。“打‘神舟’四号、‘神舟’五号,这些元器件换不换?”“要更换。”“既然‘神四’、‘神五’要更换,按载人飞船要求,这次就必须更换全部不合格插座。”为了确保“神舟”三号飞船与载人时的技术状态完全一致,张建启果断提出意见。在更换数十个插座中,2000 多个焊点每个都做严格记录,所有操作没有发生丝毫闪失,确保了“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发射“神舟”四号前,气温骤降,张建启预测气温会回升。离发射只剩下35分钟时,发射场突然刮来一股东南风,气温果然回升到零下18度。为确保“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制定了各种试验方案,应急预案达100多份。“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前,一场大雪骤降,发射中心出现了二十年来所不遇的寒冷天气。能否决定发射?指挥部会上,各系统专家均不敢签字表态。但飞船已加注,箭在弦上。张建启多次跑到中心气象室参加天气会商,每一次他都要逐一听取14名预报员的气象预报。会上,张建启也当了一回预报员,他的预报是:“发射时的气温可能在零下18度。”绝大多数气象人员不敢苟同。这天,张建启每隔一小时,就要询问气象情况。说也神奇!就在离发射只剩下35分钟时,发射场突然刮来了一股东南风,气温一下子回升到零下18度,并且还在一点一点继续往上升。结果,火箭在预定时间准时点火,将四号飞船成功送上太空。每次执行飞船发射任务,发射场作为牵头单位,要协调火箭、飞船、测控等七大系统的工作,协调面广,项目多,难度大。为此,张建启组织制定了科学高效的试验工艺流程、上百种试验方案预案和严格的试验质量管理体系,把质量和安全要求细化到试验流程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部位,全面实行表格化管理。为确保“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张建启自今年初就组织技术人员精心对发射场数千台设施设备进行了检测检修,制定了各种试验方案、应急预案100多份,组织了多次系统演练和严格考核。五号飞船进场后,他每天都跟踪在试验一线组织指挥。进入90多米高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他从不坐电梯,而是一层层地爬,一层层地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就及时指出纠正。在产品及设备通电检查、吊装、转运等重大试验项目前,他要求严格落实复查、确认、签字制度,把好状态检查关、按规程操作关,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设备测试操作的安全。每一次发射都是一场严峻考验,张建启为此操碎了心,不知不觉中,皱纹已爬满了额头,霜染两鬓。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张建启倾心事业,淡泊名利。许多次大型试验任务发射成功后,上级要给他记功,他都执意推辞,说道:“要给就给我的部属吧,当领导的不能盯着名和利。”以往,每次发射后,如何处理废气是个“老大难”问题,各个发射场都没有一个安全有效的处理办法。有的为此损失了数百万元。张建启在俄罗斯考察时,发现俄方用于处理废气的设备很先进,但要卖到每台150万美元。张建启不服气,回国后组织自行设计,经过反复实验,仅花费180万人民币解决了问题,大大节省了资金。在将此项成果申报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时,有关人员提出在科研成果书上署上张建启的名字时,他坚决不同意,说道:“挂那个名干什么,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才是我的追求。”(据《国际人才》)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张建启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张建启:载人航天发射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张建启谈独立出舱 |
下一篇文章: 聚焦神七:对话中国载人航天副总指挥张建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