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壮志、李宣良、白瑞雪
“每次发射都是人生的一次挑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是那种很难从面部表情上看出喜怒哀乐的人。常年的职业熏陶,早已锤炼了他心细如发的性格。
尽管已经成功组织实施了6次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但进入90多米高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年过六十的张建启从不坐电梯,而是一层层地爬,为的是一层层地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张建启,山东人,曾担任发射场系统总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核物理系,参与组织指挥了“亚洲”一号、“风云”一号、“澳星”、神舟系列飞船等大型航天发射试验100多次,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夕,张建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专访。
发射时机:9月底最适合出舱活动
记者:从气象条件上看,一般情况下,10月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适合发射的季节,神五、神六也选择在10月发射,为什么这次神七选择在9月底发射?
张建启:发射时间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确保航天员出舱活动成功。
神七航天员出舱,我们设想的是在阳照面出舱,这样能保证出舱更加安全,同时下传的图像也会更加清晰。我们还希望航天员返回时尽可能是在白天。要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并不容易。
经过大量计算,在9月底之前发射、发射时间选择在21时许,能够保证航天员出舱活动在阳照面,同时返回大概是17时40分,天还不太黑。这样,航天员返回更加安全,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进入10月特别是10月中旬以后,这个时段天就比较黑了,同时发射窗口也很窄,不利于发射和回收。此外,秋分前后,太阳活动比较剧烈,对飞船的测控通信也有不利影响。
神七任务:5大特点和难点
记者:神七任务的特点和难点是什么?
答:这次任务的特点和难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技术跨越大。这次任务主要突破的出舱技术——包括研制我国的舱外航天服,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掌握的天基测控系统,以及飞船的气闸舱复泄压技术。
第二,风险比较高。3名航天员上天,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质的飞跃。从神五到神六,我们的飞船从搭载一个人增加到两个人。搭载3名航天员,是对飞船所有能力的考核。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电源等各个系统能否经受住满负荷的考核?
同时,出舱活动本身也有风险。除了像神五、神六那样在上升段、返回段两个时段具有较大的风险,出舱又增加了一个大的风险。
第三,任务难度大。一是技术上的难度,二是航天训练的难度。比如,航天员在失重水槽中进行出舱训练,需要穿着120公斤重的航天服,再加上铁块配平后在水里浮起来,加起来就是240公斤。航天员还进行低压舱训练——把低压舱卸压到跟太空一样,难度也很大。
第四,航天员自主性强。这次航天员要进行航天服的拆包、组装、测试、穿脱、出舱、取实验材料等操作。仅仅是准备工作就得14个小时左右,加上出舱的两三个小时,可以说这次无论是太空中的航天员还是地面的各级指挥人员,工作的连续性都很强,工作强度很大。
第五,执行任务的队伍规模大。要保证航天员出舱安全,地面必须提供测控支持。出舱时间是30分钟左右,测控必须留有余量,所以地面要保证40多分钟的测控覆盖。神五、神六飞行中,我们只能达到12%至14%的测控覆盖,这次增加了国外站,增加了两艘船。一共动用了9艘船、30多架飞机,加上国内站、国外站,构成了陆海空天立体测试体系。
成败关键:航天员的心理+智慧
记者:执行这次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是如何选拔出来的?
张建启:这次的航天员选拔,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优中选优,强强联合。
航天员大队的14名航天员全部参加了基础训练,教练员对他们每一天、每一项科目、每一个动作都要打分。每次扣分情况都要记录下来,并让航天员自己查看。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选拔方案和标准,对航天员的思想状况、身体、训练状况进行排序。评审委员会一人一票,对航天员进行投票打分。然后根据分数高低,将前3名航天员编成一组,后3名航天员编成一组。
这6名航天员紧紧围绕神七任务参加后期训练。之后,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选拔确定了3名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组和3名预备航天员。
与神五、神六相比,这次任务难度很大。出舱活动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航天员的心理加智慧。他们的心理素质要强、身体要好、技术水平要高,也就是综合能力要强,这是和神五、神六不同的地方。神七航天员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这次任务的另一个焦点、也是我们曾认为最难、最担心拿不出来的产品——舱外航天服,经过各项测试一切合格。
从船、箭、人到发射场,从伴飞小卫星到测控通信和着陆场系统,实质性的、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完毕,各项产品状态良好,我们有信心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史上新的跨越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