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乃千古奇冤,冤死的.由于皇帝崇祯刚愎暴戾,而袁崇焕的性格是孤迂耿僻,再加上周围很多小人对他落井下石,又重中皇太极的”反间计”造成了袁崇焕之死.这么一个爱国人士却死在忠于自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之手,明朝不灭才怪呢.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曾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曾多次率兵阻止后金南下,取得宁远等大捷。可惜,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通敌叛国”之罪,判袁崇焕“磔刑”。 袁崇焕是明朝最大的忠臣和功臣,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大汗以及率领的几十万将士,都拿他没有办法,屡战屡败,就是打不过袁崇焕, 甚至可以说努尔哈赤就是被袁崇焕气死的,因为他打仗老打不过袁崇焕, 皇太极也是有一次被袁崇焕包围,差点没突围出去,就是这么一个誓死捍卫明朝的忠臣,却被清朝的一个汉族官员范文程使了个反间计, 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没有识破,把袁崇焕给凌迟处死了, 和岳飞一起被称为历史两大冤案!
清军缴获了明军的两个俘虏太监,因为明朝是任用太监做监军,监督将军打仗的,俘虏以后押解的路上,范文程故意安排两个领军,边走边在两个太监旁边好象随意的聊天,说袁崇焕私通大清,和皇太极交往密切,皇太极曾经好几次秘密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商谈,说好了袁崇焕造反以后,两人就分割江山^^^^ 等等这般, 聊完以后在路上找了个机会,故意让其中的一个太监逃跑,而且还假装追了半天没追上,这样这个太监跑回崇祯那里以后这么一说,崇祯皇帝大怒,因为本来封建社会皇帝和武将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猜疑,这回崇祯更是证实了自己的猜疑,命人火速去接替袁崇焕的位置,并把他押解回京,押回京后,就开始长达一年的审讯,毫无结果,最后判袁崇焕凌迟处死!
明朝律法中,有五种刑罚,分别为:笞,杖,监,流,死。其中,“死”又分为绞刑及斩首。后一种已经算是相当残忍了,因为对于中国古代人来说,身首异处是对死者的大不敬。而袁崇焕所遭受的,是五种刑罚中所不存在的“磔刑”,和凌迟差不多。 凌迟处死,发明于元朝,那时规定的刀数是120刀,就是说第119刀的时候,犯人不能死,还得能说话,破口大骂,等第120刀时,才能断气,到了明太祖的时候,明太祖嫌太轻,改为120刀的30倍,3600刀,结果崇祯一问刽子手,回答说很难割3600刀才死,最多也就1000来刀,其中一个刽子手说他割过3357刀,崇祯就立刻命令割袁崇焕这个刀数,袁崇焕被押到菜市口,那时叫西市,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纷纷去看这个明朝最大的汉奸受刑,因为群众不了解真情,以为他是个大汉奸,卖国贼,当刽子手开始割时,群众纷纷给刽子手投掷铜钱,买袁崇焕的肉生吃,对他恨之入骨,一代忠臣就这样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块块的割下,被人们分吃,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作为皇帝的崇祯,连个反间计都识不破,也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这个道理,他的这个代价是悲惨的,再没有一个向袁崇焕这样的能人替他守护明朝了,最后他被清军围于紫禁城后,下命传吴三桂速来解围,吴三桂是什么人?他是袁崇焕手下的第一大将,深知袁崇焕是何等的冤枉,也深知崇祯快完蛋了,他对袁崇焕的死是很有意见和不满的,接道命令后,下令士兵起程,但要慢慢的走,游山玩水的那样走,结果他还没有走到紫禁城,崇祯就上吊自杀了.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批阅《明史》后,为袁崇焕正名。袁崇焕的另一悲在于,他身后无嗣,无人替他鸣冤。反倒是敌人的后裔为他平反。当年,正是乾隆的曾曾祖父,一手策划了反间计,导致了袁崇焕的悲剧。 袁崇焕曾说:“心苦后人知。”
在中国历史上,常常有能人遭受庸人嫉妒,廉者遭受贪者仇恨的例子。而这之中,被称为“旷世悲剧,空前绝后”,大概只有袁崇焕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