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窃明》中“袁崇焕是汉奸”情节的看法
|
前两天写了一部对于《窃明》的评论。原本不知道对这本书存在如此争论,纯粹因为自己看这本书觉得有趣。写了这篇文章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在热烈的争议中,于是去起点的书评区看了一下。
看完以后十分叹息。
我自认是对明史不了解多少的人。但是。。。
您知道,在政治上,邓小平和周恩来谁更出色么?
我曾经为这个问题琢磨过好久。
后来我有了一点心得。原来,很多时候优秀与否,不能按照成败来计算的。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我说优秀的政治家,是说并非小泽一郎这样的权谋投机专家,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天时非常重要。
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不得其时的人才,要么站在时代边上等着,要么最终投入时代的怀抱。
灰熊猫,似乎属于我认为投入时代怀抱的某种情况。
灰熊猫的明史功底明显在我之上,而且他有严谨的历史学者风范。这使得他在前面的写作中铺垫也很清晰 -- 是思路的清晰,而这种思路来源于他的历史积淀。同时,他写人的时候,很注意分寸,几乎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把人物在历史上的背景清晰地再现,重读他们的优点缺点是看《窃明》的一大看点。但是,不得不说,现在他的写作出现了一些前后不太一致的地方。他最终结论袁崇焕明白是汉奸无误,则关于袁崇焕忠奸的伏笔,本来根本不需要打,而他预先打了不止一次,可以看出他对于这个人物的犹豫。
这说明,对于袁崇焕的处理,灰熊猫本来是矛盾的。
每个人都有观点,从他的观点来说,我认为灰熊猫对袁的看法比较消极。这种观点正误不表,人都是有观点的,很正常,比如作者还有一个观点认为步兵练好了比骑兵机动性更好,也是他个人的观点。然而,灰熊猫在写作的时候,看得出很想尊重史实,而不想根据个人好恶来写一个人。即便对于努尔哈赤,他也没有放过这个被称作老野猪皮而不屑的人物在辽南战役之后灵敏的战略嗅觉。所以,他笔下的袁崇焕,一直正如他自己所写过的 -- “看不透”。如在迷雾之中,是作者对袁崇焕的看法,也或许是作者对于史料中的袁的看法。
那么,他怎么忽然又看透了呢?
以作者目前所写的袁崇焕,从史料角度可以逻辑地得出他的结论。然而,这个逻辑实际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比如,作者提到质疑袁崇焕是因为明史属于满清修成,满清习惯于修改史实,所以不可信。但是,同时又指出对于“反间计”不可信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满文老档中没有纪录。但满文老档也是满清的资料留存,如果明史不可信,满清老档也一样不可信。如果说乾隆编造袁崇焕反间计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形势宣传袁的冤屈有利于其统治稳固,毫无疑问这之前顺治康熙年间如果有这样的宣传只会鼓励汉人的反抗(我们有可以打得过满人的人物阿),所以,如果因此把这件事的纪录撤除档案,是很合理的事情。那么,这史料的运用上就有取舍的问题了。
同样,明朝审查袁崇焕案的纪录,件件指向袁为汉奸,证据确凿。单看此部分文档内容铁案难反。但明末案件审理中的纪录,由于特务政治的盛行和党争的需要,恰恰是历代史料中最不可靠的内容之一,一如武则天时代的审讯记录一样。你就是想审出孙元化宣传进化论或者徐光启修炼房中术一样可以得到口供的。
这些情况,作者心中一定非常明白,所以他的犹豫,反映了他对于翻袁崇焕案的顾虑 -- 我的理解决不仅仅是对于舆论的顾虑,而且也包含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天性。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可以感到随着黄袁摊牌时间的临近,作者不断增加的焦虑。
在我看到的最后一节里面,作者已经把袁直接作为汉奸来处理了,而且主观上以旁白的方式表达,已经很难找到转寰的余地。这个写法有点儿让我发晕,因为这不符合作者前面的人物处理特点,也确实有点儿偏颇 -- 袁崇焕的忠奸之争从明末一直到现代,绝大多数时间是袁的忠诚得分更高。这里面有宣传和心理的影响,但要说所有这样认为的人都是FQ,那就是对历代历史学者的侮辱了。这样认为自然有这样认为的道理。这个理儿作者不会不明白。
遗憾的是作者还是写了很坚决的定论,这在历史研究上堪称冒险。按说这不过是一本架空小说,并不要紧。不过他这本小说恰好比较奇怪,其很大程度上魅力来自对历史的真实解读,这下冒险太大了,有失去两部分读者的可能。第一部分当然是所谓的袁粉,另一部分则是享受作者客观谈史乐趣的历史爱好者。
有人说,是不是人家说的历史和你的观念不一致,就让大家不能享受呢?
这样说法,我觉得不够公允。因为问题在于历史上真正的汉奸 -- 孔有德,耿仲明等人,作者都能够理解到问题的两面性,为什么唯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要翻个底朝天呢?无论从历史研究的方法,逻辑,或者数学的概率角度,这都破坏了作者作品的一致风格。这不是和我个人观点一致不一致的问题。比如作者的观点认为我们一直是压着游牧民族打的,我个人也不持这个观点 -- 看看作者自述关宁军为何不敌满清牛录的原因就可以理解 -- 他们是要种田的农民,满清士兵不是。但是,这种观点之争,不会影响到对作品的欣赏。这回不一样。
以我的看法,作者完全可以把情节不变,但不加对袁的定论。于是,骂袁“汉奸”就成了很合理的事情 -- 那是黄石解套的方法,做出和袁决裂的态度,在朝野植入文武不合的概念,此后黄做出任何对袁防范的态度都成为合理的选择。而且,也抓住了袁的小辫子,使袁在 “大义”上吃个哑巴亏,即便对武人轻视也不敢轻易动黄,因为这有被指控奸臣陷害忠臣的危险。历史上毛文龙对袁崇焕,恰恰是这一点上不占上风。至于袁是不是真的汉奸,那本不是此处的问题,完全可以不摊牌。因此袁或留或走都是合理的。
这样,作品的完整性得到保证,黄石一贯的利用历史的欺诈和故作姿态的特点得到发挥,未来情节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可能,似乎一切都要好进行得多。
为何作者放弃了这样的写法而选择了强硬的做法呢?以他的聪明,不会想不到的。
看了书评区,我终于明白。
假如我处在这样两派如此相互攻击的火力网中,我也会昏头的 -- 也许灰熊猫没有昏头而另有他意,但是我现在的看法是这位老兄有点儿昏头。
泛泛而言,周恩来不能有邓小平在社会发展上的成就,因为他坚持的理念没有等到完全适合的社会环境,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面,邓小平一样无能为力。然而,邓等到了适合他的社会环境,于是让他的理念转化为了成功。
灰熊猫的社会环境就是那个样子,又不能要求他和老邓一样去装聋子,他能够坚持到这个时候才适应社会环境已经不容易了。
或许我的理解错误,但是现在的感觉是,灰熊猫下了楼梯,融入群众了。融入了,也离开了比他人高一层楼的位置,有些遗憾。
林彪最后是成了叛徒 -- 无论怎样想翻案,他都是一个飞跑了的民族主义者,但能认为他一生都是叛徒么?《窃明》以后的章节也许好也许不好,而我依然认为,他前面已经有写得非常精彩的部分,这一点,总是不会变的。
还看到一段把袁崇焕和彭德怀元帅并列的看法,认为两个人都是四六开人物,却有些想法。
评价袁和彭,更是个复杂的问题。只有把两个人从历史中剥离出来,比如把两个人取消掉,看看历史如何发展就是。
彭我是不赞成四六开。彭德怀,1898-1974,一生七十六年。他生命最初的十年在困苦中度过,和任何其他政治人物一样,这段时间没有意义。其它六十六年中,直到1955年将近四十年间(彭1956年成为政治局委员),彭德怀始终是一个标准的出色将领,在历次战争中功勋卓著。对内他有不错的战绩,当时的若干名将都曾败在他的手下-- 即使从政治角度计算,他在早年反抗军阀的战争中体现了自己的良知。同时,如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正面的,那么彭德怀为这个政权所建立的功勋,如红军第三军团的历次胜利,1946年后陕北和西北作战的胜利也当称道。对外,他是坚决的反侵略型将领,指挥了八路军战史上最为宏大的对日作战 -- 百团大战。尤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正面战场和美军打成平手的军事统帅,他在世界军事史上建立了自己的地位。这段时间里面,他的功绩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说他有失误,则可以在两点上对其进行攻击,第一是遵义会议后反对毛公被认为有政治野心;第二是百团大战引发了日军的疯狂报复,而彭指挥下的八路军在日军的报复中付出了重大代价。我的看法,因为反某个人就被认为反党,反映的是不正常的政治生活,也是中国经历相当多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彭在遵义会议后与毛的矛盾,不应视为负面。百团大战,作为华北中国军队对日的大规模反击,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极高的积极意义,其间八路军所部承受的损失,是整个中国战场形势改观的代价,为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取得了喘息的机会。在反抗侵略的战争中,这是当时任何一支积极抗日的中国军队必然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这样坚决的抵抗作战,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形象难以如此为国人所接受。这部分的评价认为单纯负面不合理。最多是彭在战术指挥上存在问题,然而,在对日作战中,彭的指挥更多的时候不是问题而是辉煌。八路军的壮大与它在这一阶段的实际指挥官彭德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我的看法这一阶段彭的评价,能被写入负面的极少。连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都勉强。如果有人认为不妥,我们可以量化各次战役,来计算彭对于民族的贡献和损伤。暂时,我按照一九开来计算,个人认为,这个一都勉强。
彭在1956-1959年的历史,一般被争论较多,因为这阶段他被自己一直效忠的党和政府所打倒,其中还有一段时间彭刘矛盾激化,被认为破坏了军队正规化建设,并有部分将领因此受到打击,此后一直耿耿于怀。
对于他的万言书,对浮夸风,大食堂的反对,我个人认为是为民请命,但是也有说法认为他是为了个人野心,因为他上书的时候问题还不那样严重。而且,彭的上书由于触怒了当时的领导人毛公 -- 比较隐讳而试图为人所接受的说法是被认为动摇党的领导权威(权延赤的文章中就曾这样写过),使左倾不但没有纠正,反而更加严重。
这个问题,我依然认为彭是正面的。评分至少在50%之上。道理很简单,这件事本身就是现行政策的错误,彭发现得越早,只能说明他的前瞻和预言更为出色。他是对的。而建立党内民主,并避免一言堂,动摇某个权威,他的思路也没有错误,绝对的个人权威和独立裁决,固然有节省决策成本的好处,但也会因为个人的局限带来灾难。毛主导的政策出现失误,作为国家领导人,和任何人一样他应该承担责任,事实上当时已经没有人敢要他承担责任,除了彭德怀等少数异类。我国长期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这样做的恶果,彭也没有错,真正是那个今天他们打倒了犹太人我没有说话,明天他们打倒了共产党员我没有说话的翻版。至于说反左反而激发了毛公的抵触,造成了更左,那就象如果七七事变中国不抵抗,日本人不会大举增兵打到南京,所以侵华战争错在中国一样,我不认为有道理。唯一站得住脚的就是彭可能因为自己的上书动摇当时政府的统治基础 --现在说伤害稳定。这也是勉强的说法,维持一个虽然有错但在自我修复的稳定固然有道理,如果维持一个有错但变本加厉的稳定就不对了。假如说彭在开始的时候有伤害“虽然有错但在自我修复的稳定”,批彭以后,这个政府就真的成了“有错但变本加厉的稳定”,此时,全党不去反,人人都错。
这个问题,我违心地说,给个三七开,极限了。
刘彭之争,彭的斗争哲学,人身打击是我所不取的。这使他在此事上至少失去一半分数,然而,考虑到当时党内政治矛盾几乎都伴随斗争和人身打击,似可略减之,扣分从50%减到40%为佳。刘彭之争中,谁对?个人认为刘伯承占上风,他的正规化建设方略是任何大型军队的必由之路。然而,彭在这段时间的国防部长任上并非一无是处,他对海岛边防的重视,和对军队的建设都有贡献,保证了中国军队在沿海,对印等战争中的作战能力。应该说,“小米加步枪”的思维,与正规化,是一个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矛盾,主义之争。彭的问题是不该用整人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剩下的六成分数中,给两人一家一半,个人以为持中。因此,这个问题上,彭似乎可以七三开来看。这里面有我对整人深恶痛绝和对正规化的一点个人青睐,其实对彭未必公平。
所以,1956-1959年间的彭,似乎可算五五开。其实这依然是不公平的量化,因为这两间矛盾的激化,都在最后两年1958-1959,而前两年彭并没有整人,也没有上书,按照一九开并无问题,我们且对彭元帅严格一些。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基本是在监禁的情况下生活,只有中国人欠他的,没有他欠中国人的。即便如此,彭还有短暂的在三线建设的贡献(当然有人可以说彭在三线的功绩负面更多,原因是跟着他努力干三线的人,在他倒台后受到株连,无法工作,造成三线更大的损失。所以,彭还不如不干,或者FB一下引来人神共愤才好,那样大家都批判他,等到他下台,就没有株连问题了。这个逻辑,兄弟就不想反驳了,笑比哭好)。这段时间,怎么算呢?我看,空白算吧,笑比哭好。
于是,四十年的一九开,四年的五五开,结论呢?彭的评价为84%正面,16%负面。如果觉得这还不够,可以认为1956-1959年间彭的影响更大,加权一倍,结论呢?依然有80%正面,20%负面。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彭在朝鲜战争中的功绩国际影响远远大于国内影响,所以也应该加权,我们没有作,也是不公平的。
至于说中共是罪恶政权,所以彭打的仗都是负面的,所以应该按负面来算,这个观点我不接受。这并不是因为亲共,是因为彭在那段时间的地位不是政治决策人物,而是军事将领。我们评价军事将领就要从军事而不是政治来评,比如拿破仑和惠灵顿,我们难道要从政治立场来评价他们的军事功绩么?所以,无论中共是不是罪恶政权,彭德怀在军事方面的评价,个人不觉得需要改变。
所以,我的看法即便对元帅有种种不公平,依然是二八开,四六开的说法似乎有些难以算出。
我们的民族过去有个不重视量化的坏习惯,所以,才有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说法,真的算过了是10%对90%么?如果是30%对70%呢?所以,才有虽然。。。但是的提法,虽然,这虽然前面可以是1000,而但是后面只有1。最可乐的就是“蟹六跪而二螯”,还有“用心躁”,这人看来既没有看过螃蟹,也不了解螃蟹的神经系统和生活方式。
其实,我另有一个对彭的评价标准 -- 彭的一生,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按照这个标准,那什么个人野心的指责我只当它是阿莫尼亚气体。
从这个角度,一九开,都不足以言此人。
袁崇焕的事,人曰,孔子诛少正卯,我知之矣。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袁崇焕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对《窃明》中“袁崇焕是汉奸”情节的看法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后金死敌袁崇焕的后裔为何变成了清朝旗人 |
下一篇文章: 南京大屠杀在日本的影子 – 写在此难七十周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