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X >> xiao >> 肖华 >> 正文

 

肖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

笑地向王新兰打招呼:“唱歌的小同志,你过来,你是肖华的女朋友吧,你知道肖华现在何地吗,你想见他吗?”王新兰一看,啊,是毛泽东。顿时激动得无法言状,红着脸轻轻地说:“我想写信给他,可是不清楚他的部队现在转战到哪里了。”毛泽东对王新兰说:“这样吧,你实在想见肖华,我马上拍个电报,让肖华等几天,我设法把你送过去。”可是后来肖华回电说:“主席,来电尽悉,国难时期,一切以民族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暇顾及。”
  直到1939年底,王新兰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达一一五师师部。接着由罗荣桓亲自安排,将王新兰送往肖华的挺进纵队。
  1939年11月21日,是王新兰和肖华最甜蜜的纪念日。从那天起,他们手牵着手,不再分开,共同迎接未来生活的风风雨雨。
  有趣的是,王新兰婚后不久,在敌电台里获悉一条新闻:“延安最近给匪首肖华送来一个美人,此人经过特种谍报训练,能飞身上马,双枪百发百中。”肖华得知,连声笑骂:“一群无能之辈,王新兰明明是我主动爱上的,怎么说成是送来的?他们哪里懂得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
  
  
  《长征组歌》
  革命史诗诞生的前前后后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每每听到这熟悉的歌词和旋律,王新兰的眼前就闪现出丈夫肖华创作《长征组歌》的情景。一唱起丈夫写的这首歌,当年三过地雪山的王新兰总是心潮起伏,长征于她的记忆太深刻了。
  关于长征,美国记者斯诺曾说:“总有一天,会有人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全部写出来的。”在长征胜利30年后的1965年,12首“三七句、四八开”的系列组诗横空出世,这就是《长征组诗》。其中10首被谱曲传唱,一唱就是40余年,这就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组诗的作者就是王新兰的丈夫、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
  1965年7月19日,天津人民会堂,肖华第一次审看《长征组歌》排演。当时天气炎热,排演现场连电风扇都没有。就在这样的闷热环境中,肖华和王新兰却看得十分投入。演出完毕后,肖华和王新兰走上舞台。有人搬来一把椅子请肖华坐下,他看了看演员们被汗水湿透的演出服,转头对文工团团长晨耕说:“你让演员们把演出服脱了,都坐下吧。”
  肖华说,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战斗员和指挥员,他觉得有一种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在推动着他写《长征组诗》。所以,他一定要写出来让战士们演唱,让所有的人了解长征故事,牢记长征的精神。他对演员们说:“你们唱得不错,但是如果你们了解了长征,就会唱得更好!”肖华随后说:“长征这段历史是十分感人的,我在写《长征组诗》的时候,泪水经常打湿手稿。每每我写到最艰苦的地方,就回想起那些与我一起长征过的战友,他们有的已经牺牲了。”说到这里,肖华哽咽了,王新兰和演员们也都掉下了眼泪。
   王新兰回忆说,1934年,时年18岁的肖华跟随红军主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他亲身经历了一场场生死考验,他忘不了当年长征路上的每一个场景,忘不了和自己一起战斗生活过的战友。面对长征,肖华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情要诉。
  1964年2月,全国肝炎流行,肖华下连队时染上了严重的肝炎,呆在北京公务繁多,不利治病康复。周恩来总理指示肖华离开北京,到外地休养一段时间,并特别关照王新兰一同前往,以便陪同照看。这一年4月,肖华和王新兰来到杭州西子湖畔。此时,全军各部队正准备庆祝红军长征30周年纪念活动,不少文艺单位多次向亲历过长征的肖华约稿,这成为肖华创作《长征组歌》的直接动因。
  “文革”期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肖华,王新兰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肖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