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贾安林 舞剧台本:唐满城、章民新、李正一
舞剧编导:章民新、孙天路、曲荫生、唐满城、潘志涛、许淑英、郜大琨、朱清渊、李正康等
舞剧音乐:石夫
舞台美术:齐牧冬、铁扬、黄振亚、董淑芳、刘锐、胡青等
舞剧首演:1979年北京
首演团体:中国歌剧院舞剧团
首演演员:陈爱莲、韩大明、方伯年、季锦武等
荣获奖项:1989年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荣获舞剧创作二等奖、演出一等奖。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该剧以田汉同名话剧为基础加以改编,保留了原著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本造型,又根据舞剧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成功的再创造。该剧歌颂民族团结,具有传统艺术的特殊美感,以盛唐为背景,形象再现了唐代乐舞的盛况,恢复和再现了大量仿古乐舞、壁画、唐仕女画中的艺术场景。 公元7世纪吐蕃(今西藏)英主松赞干布为发展汉藏两族友谊,吸取中原发达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文化艺术,亲派大臣向唐朝请婚。唐太宗为了巩固全国统一,维护汉藏两族的团结,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舞剧《文成公主》根据这段历史史实创作。 序幕盛唐初叶,外使前来求婚。吐蕃使者葛尔东赞折箭求婚,将洁白的哈达献给唐太宗。太宗将哈达转与文成公主,应允了这桩婚事。 一幕 文成公主在房内独思。她善思明理,决定为唐蕃联亲作出自己的贡献。皇后至,母女两情依依,母亲将日月镜送给女儿。
二幕 葛尔东赞被主战派代表赤登推下悬崖,并被抢走了金印。
三幕 公主一行西行途中,与吐蕃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进入草原后,下车换马改胡服,熟悉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教他们耕作,传授予他们医术。 四幕 松赞干布为迎接公主的到来,特地建文成阁,并对公主的到来向往不已。 五幕 千里跋涉、高寒缺氧,困难重重,公主一一克服。为明志,她抛弃了日月宝镜。葛尔东赞死而复生,赤登面临大责。公主为了民族团结大业,当众折箭,赦免了赤登。 尾声 逻些人民喜迎新王后。在人民的欢呼声中,松赞和文成并肩栽下了长安杨柳,唐柳新绿,春意浓。 舞剧塑造的文成公主能文善武,文通经史,武擅骑射,深明大义,处事果断。西行途中,人草原、更胡装、教耕作,与吐蕃人民结下深厚友谊。在这些场景中,民间舞蹈用得别致,文成公主对着大自然抒发内心壮志豪情,一段奔放的独舞引人人胜。千里跋涉、高寒缺氧,困难一一克服,对主战派所置的许多障碍一一识破,为明志而抛日月镜等,有力地刻画了人物。 松赞干布文武双全,也是个诗人。舞剧中文成阁前的幻想,正是诗人气质的体现。这场幻想不仅符合松赞性格,而且将对公主的想像形象化,充满了诗的意境,长绸的一起一落,在空间出现流动飘忽的形象,创造了恍惚迷离的意境。这一场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松赞不听主战派挑拨,决意亲迎公主,在这里写出了其内在因素。
舞剧《文成公主》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手段,成功地塑造了文成公主的舞蹈形象;以藏族舞蹈为基础塑造出松赞干布的舞蹈形象。剧中还根据我国古代乐舞资料恢复创作了一些具有唐代风格特点的古代舞蹈,如选美舞、武士们的盾牌舞、送别时的仪仗舞、最后一场的莲花童子舞等。其中选美舞一场中,舞蹈画面流动舒畅,身段细腻,编导研究了唐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收集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供养人的生动形象,以及参考了其他唐仕女画后才构思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舞剧中关于戏剧性场面的处理也简洁明了,没有哑巴对话的感觉。
“折箭求婚”作为情节的缘起,动作性强,含义深,蕴藏着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问尖锐的矛盾冲突。箭与哈达两件道具是象征矛盾冲突的,也富有诗意。情节的推进很自然,适合舞剧的表现。可见,编导没有以省力的图解式的处理方法,而是以探索的手法进行创作。“请婚”一场既表现了请婚主使、主和派代表人物葛尔东赞的才智,更主要通过具体行动,刻画文成公主善思明理和决心为唐蕃联亲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她对折箭请婚理解、赞赏,她的远嫁和亲不是没有性格上的个性的。“辞亲壮别”中抒情的舞蹈,向观众打开了心灵之窗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