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英才韦国清
|
20日,韦国清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不幸身负重伤。伤稍愈,韦国清于1936年春又回到在瓦窑堡刚恢复起来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西北红军大学)任教。 在陕北,韦国清牢记MAO**关于要“提高老干部的程度,创造许多的新干部,这是大红军大战争面前的迫切任务”的教导,克服种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红校交给的教学任务。1936年6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西北红军大学定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春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MAO**任红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下设第一、二、三科。第一、二科主要训练红军高中级干部,7月2日随中央机关由瓦窑堡迁保安县。第三科(亦称附属步兵学校和红军教导师),校长周昆,政委袁国平,下设步兵第一、二、三团和特科团,共有800余名班排干部,7月由瓦窑堡迁到甘肃省环县曲子镇办学,韦国清任特科团团长。他针对学员们绝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是文盲的特点,与政委陈仁麒狠抓了文化教育,坚持文化、军事、政治三课并重的教学原则,切实加强文化课的教学,使学员们经过半年的艰苦学习,基本上都达到初小和高小的文化程度。在这一时期的教学过程中,韦国清密切结合当前的革命形势和学员长期斗争的实际,总结红军战争的经验教训,使大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政策水平、军事指挥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 同年11月29日,中央为适应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需要,决定由第三科与红二、四方面军的红军学校合并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步兵学校(亦称红军教导师),学校由环县迁到庆阳镇。韦国清继续担任步兵学校特科团长。在抗日红军大学期间,韦国清系统地学习了MAO**关于《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中国GC.D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等重要报告,使自己在政治、哲学、军事战略学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始深刻地认识了MAO**军事思想和党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弄懂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延河之水滋润着韦国清成熟起来,成为担负起“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政治,实现对 日抗战”新任务的栋梁之才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韦国清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一代英才韦国清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政治不倒翁”韦国清上将 |
下一篇文章: 驰骋抗日疆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