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驰骋抗日疆场
|
抗日战争爆发后,韦国清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长、副校长兼教育长,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八路军随营学校创办之初,韦国清即奉命带领抗日军政大学步兵学校部分教职干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办学。1938年5月,他又率随营学校从山西返回陕北洛川,编入抗大第四期,兼任第六大队大队长。同年12月中旬,中央决定以抗大四期的第五、六大队全部和抗大第三、四大队、陕北公学各一部分合并创办抗大第一分校。12月20日,韦国清与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率领该校学员由陕西延长县延水关东渡黄河,挺进晋东南太行山区随八路军总部办学。抗大越抗越大,1939年2月抗大第一分校在太行山开学时辖有七个营23个队,另设有军事教员、政治教员、政工干部、区队长四个训练班和女生队,学员共有3237人。 在晋东南抗日敌后办学,条件极端艰苦。作为副校长兼教育长的韦国清,他协助校长何长工,坚决贯彻MAO**关于抗大要实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实行军政并重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的口号。为了搞好教学,他还深入学员队中多方听取意见,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案,指导学员深入学习MAO**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两本书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他注重从抗日敌后斗争艰苦复杂的实际出发,带领教职学员深入太南山区,发扬我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优良传统,积极投入到发动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地方武装扩大游击战争的实际斗争,使广大学员迅速增长才干。同时,他还经常到八路军总部请来朱总、彭总和杨尚昆、左权到校作报告,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又极大地激发了师生们的积极性。第一分校办学富有特色,曾多次受到中央和总部的赞扬和肯定,第一期学员于9月间毕业分配到129师等部队,迅速成为部队的基层骨干,特别是特科营的毕业学员到部队后,对加强部队的炮兵、工兵等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39年冬,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中央和总部命令抗大第一分校由晋东南挺进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总部决定韦国清担任第一分校的校长。但他不避艰险,主动请求总部派他赴抗日最前线参加对敌军事斗争。 1940年1月,他和周纯全率领第一分校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韦国清的请求,徐向前派他到条件艰苦,部队组建不久而且仅有几百人枪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任政委。他与支队司令钟辉、政治部主任李浩然率领所部,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发展华中抗日武装力量的指示,放手扩大人民抗日队伍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对国民党顽固派亦敢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陇海路南北地区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武装,极大地鼓舞了苏皖人民的抗日信心,巩固和扩大了皖东北根据地。1940年8月,韦国清带领陇海南进支队与张爱萍的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成立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张爱萍、韦国清分任第三支队长和政委,随即率部向东挺进苏北沭阳、淮阴地区,打退了日伪军的十余次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军事摩擦,大力发展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开辟了沭阳、泗阳、宿迁、淮阴、涟水、东海等八个县的淮海区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29日至12月16日,韦国清与张爱萍率部与兄弟部队相配合,在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的指挥下发动了曹甸战役,歼灭了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8000余人,再一次削弱了韩顽势力,巩固了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这对后来粉碎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和坚持华中抗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941年,华中日伪推行所谓“新国民运动”,并加紧“清乡”、“扫荡”我抗日根据地,妄图消灭华中抗日武装。与此同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于1941年1月上中旬蓄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挑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并悍然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和全国各界抗日力量采取军事上坚决自卫反击,政治上猛烈反攻的方针,于同月20日,发布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整编华中各抗日根据地部队为七个师。活动在淮海地区的部队成立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下辖第七[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韦国清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驰骋抗日疆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一代英才韦国清 |
下一篇文章: 挥师解放华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