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大将自闹革命起,就对枪炮这些玩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做梦都在研究枪炮的结构。他经常仔细端详手中的驳壳枪,一个人冥思苦想:这东西太神奇了,虽然不大,但打出的子弹的速度却是飞快。受驳壳枪的启发,王树声还和红军中的一些能工巧匠自造了一些外形酷似驳壳枪,但却只能打一发子弹的"撇把子"。"撇把子"虽然性能较差,但对于大部分使用大刀、长矛的红军战士而言,已是相当厉害的"盒子炮"了。黄麻起义后,王树声带领部队越战越强,不时从敌人手中缴来各式各样的新式武器。王树声大开了一番眼界后,又开始琢磨起了武器的内部结构。他把枪支摆弄一番后,就会毫不犹豫地拆开,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机关"。真弄不懂时,他就问一些懂行的专业人员,甚至还会请教俘虏兵。就这样,王树声不断增长着关于武器装备的知识。王树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带领红军战士造了不少土枪土炮,甚至还有土坦克和"棺材炸弹"。
王树声不仅喜欢弄清武器的原理,而且还非常爱惜武器。不管平时还是战时,作为指挥员的他经常检查或抽查下属的武器,看枪支是否有灰尘,有没有擦油。他还训练战士闭起眼睛擦、卸、装枪支,如果哪位做得不合规范,他就手把手地教,直到那个战士完全弄明白为止。王树声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一定要爱护枪支,一定要检查好枪支。在这方面,可丝毫不能马虎。要知道,你不爱它,它也不爱你,有时甚至便要了你的命。"

1963年,国防部设宴招待参加国庆观礼的部队代表。图为王树声(右一)同战斗英雄陈代富握手
日积月累,王树声成了懂武器、爱武器的"内行"。 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为了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央军委于建国后不久便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全权负责武器装备的生产、配发、研究、试验等事宜。由于总军械部的工作人员是从各个单位和行业中选调来的,部里的上下关系错综复杂,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军械部的作用也迟迟发挥不出来。
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元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调一个大将来当总军械部部长,把各种关系与矛盾统统抓起来。选谁合适呢?彭德怀开始思孝了起来,突然,他眼睛一亮:"王树声!他是出了名的武器专家,找他准没错!"于是,彭德怀便"点"了王树声这个"将"。他的"点将"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1954年初的一天,中央军委的一纸命令放在了时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王树声大将的案头:他被正式任命为总军械部部长。看到这纸命令,王树声不禁愣住了:作为湖北省军区司令员,他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既要抓部队建设,又要对地方武装进行指导。但在王树声内心深处,他更希望能直接投入军事前线,做一名冲锋的尖兵。自己虽然懂得不少武器知识,但那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带兵打仗。从事军械这种既后勤又科技的工作,就意味着从舞枪弄炮的战场转移到造枪造炮的战线,王树声一时半会还真拿不定主意:自己改"行"后能适应全新的挑战吗?
王树声感慨之余,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了昔日缺枪少弹的情景: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作战时,王树声指挥的队伍就是因缺枪少弹而失利的。如果那时红军的武器再好一点,甚至配有火炮的话,"马家军"就是再增加一倍,恐怕也不是红军的对手……再也不能过那种苦日子了!我们一定要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想到这,王树声像听到冲锋号一样,义无返顾地冲了上去。很快,王树声全家便从武汉搬到了北京。 三
新中国的军械工业底子比较薄,因此接受了大量来自苏联的帮助。渐渐地,在如何学习苏联这个问题上,唯苏联是从的思想也就盛行了开来,部里相当一部分负责人认为,苏联专家水平高,其建议自然都是合理可行的;一旦与苏联专家相悖,不管有理没理,都应受到批判。王树声对这种迷信苏联专家的做法十分不满,他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从。
一次,总军械部决定修建一个靶场,苏联专家要求将其设计在华北某处,军械部多数负责人也都赞同这个意见。在办公会上,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这个决见。这时,一个副部长站起来说:"我认为靶场建在华北那个地方不好。"
众人都惊奇地看着他,有的还窃窃私语:"你看,连苏联专家的意见也不如他了。""且听他怎么说。"王树声没有理会那些议论,而是让那位副部长继续讲下去。
副部长缓缓地说道:"我说华北某处不好,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从射程看,不过八九公里,太近,不理想;第二,从安全上看,那个地方附近,村镇云集,工厂密布,一到上下班路上就挤满了人,安全大成问题;第三,从交通上看,那个地方水网密布,有很多交叉的排水沟,这些限制了靶场。"他的话一停,就有好几个人提出异议:"靶场就八九公里的射程也是够用了,要那么长的射程干嘛?""苏联专家已经提了建议,现在中途变卦,一方面在面子上对人家不好看,影响中苏友谊;另一方面,重新找地方,也劳民伤财嘛。"有人甚至还带着讥讽的口吻说:"你说华北某处不好,你能找一个比它更好的吗?"
"能!"那位副部长指着地图上东北某处,斩钉截铁地说:"这个地方就是理想靶场基地。它有如下几个便利:第一,射程远,可达百余公里。随着武器的不断改进,八九公里的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