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ang >> 王绶琯 >> 正文

 

[图文]王绶琯院士:诺贝尔奖种子要在高中发掘

-主讲人/王绶琯


-整理 冯雪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全世界备受瞩目的科学奖项,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和成就,同时也代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尽管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在中国的本土上始终没有出现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在首都科学讲堂上,为我们分析了诺贝尔奖究竟离中国本土还有多远。


真正科学上的突破并非靠设备,最重要的是宏观环境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报纸上或者其他场合总会看到这句疑问: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多远?诺贝尔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华大地还没有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


我认为,实际上,诺贝尔奖对于我们并不是零的突破,要说零的突破,我们早有了。


从中华民族来说,有很多大家都很熟悉的华裔的诺贝尔奖得者,从中国科学院看来,至少有两个工作值得获诺贝尔奖,只不过当时没有被提名就是了。所以,今天我们不是研究得哪一个具体的诺贝尔奖,而是要讨论在100多年当中,诺贝尔奖这样一个权威性的、表现科学实力的奖项,为何在我们的国土还没有出现?讨论我们的综合实力和发达国家比起来究竟差多远?


我们常常说,好的实验室是绝对必要的,每个国家都有很多好实验室、实验楼,但是真正科学上的突破并不都是因为这点。纵观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就可以证明,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靠非常精良的设备就获得了成就。


从现在的统计来看,诺贝尔奖最开始集中在英国和德国,后来分散到整个欧洲,现在是美国最多。这证明,诺贝尔奖跟着综合国力在走。当然,这不是指一个两个单独的获奖者。像巴基斯坦,它就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诺贝尔奖得者,但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目前还是不行。


自然科学本身是创造性的智慧,如果社会中很多人都在创造性智慧上发挥了作用,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社会。


从广泛的意义来说,如果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数目很多的话,就能够代表国家的实力。同样的道理,如果中国在诺贝尔奖科学奖项方面成果非常多的话,那我们国家任何方面的实力都会提高了。这就是一个宏观环境的概念。


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宏观机遇应该说比以前好多了,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有非常多的富裕小城市,教育系统都很好。所以人们有机会去受到科学的教育,得到最基本的科学接触,这个叫做宏观大机遇。


宏观大机遇比以前好,埋没人才的可能性就小了。因此,这些年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得到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应该要比以前多得多。


培养今天的高中生,抓住学术入门机遇


在如今这个比较稳定的社会下,除了宏观机遇,还要看入门的机遇。


我今天所讲的入门机遇,主要是针对高中生提出来的。高中生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阳,没有成年人的世故和思维上的模式化,是创新思维正活跃的时期,所以更应该为高中生提供科技方面的求知、探索环境。


几年前,我与其他60多位科学家一起发出了倡议,向北京市的中学生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让孩子们接触第一流的科学家和设备。要给青少年自由发展的机会,引导他们走最实、最直的路。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20世纪100年当中,诺贝尔奖得主一共有159人次,这些人开始从事得到诺贝尔奖的工作时,年龄是多少呢?30岁以下的占20%左右;1/3左右的人做出顶尖成绩是在20几岁;40岁以下出成绩的是67%,占2/3。如果说他们在40岁左右做出得到诺贝尔奖的工作,那么他20多岁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


所以说,30岁以前是杰出人才出成就的高潮时期。如果30岁进入高潮的话,二十四五岁应该就应该在那个领域站住脚了。像爱因斯坦,在25岁就做出世界上顶尖的工作,如果十七八岁还不想投身科学怎么行呢?


一个国家如果要想按照科学的规律出成绩,20多岁的人一定要登上舞台。如果社会是一个很健康、有远见的社会,要想使下一代在科学上实力很强的话,就要非常重视在高中时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到20岁左右的时候,他就有机会走上科学舞台,脱颖而出。
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让高中生与科学家成为终生的朋友


在科学社会培养未来人才,不是搞什么选拔考试、比赛,而是对中学生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让他们来那里体验怎么做科学研究,也就是我今天题的字“以科会友”。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自然希望年轻人也搞科学,年轻人向往科学,所以以科会友要会在“科”上头,必须脱离功利,不能说搞科学就奖励汽车之类的。


做科学就要投身到科学里头,做真正的科学。真正要做科学,任何一个科学家必须忠诚于他自己的科学,一个科学家如果不忠于科学的话,永远得不了诺贝尔奖,你可以侥幸一时,但是不能侥幸永远。


今天的社会有一点浮躁,在年轻人里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要让他们知道真正的科学,就必须一起参加科学工作,认识科学家。


首先,我们要鼓励中学生去做一个课题,通过这个手段来认识科学。


第二,时间一定要长,高中时期是一个提高综合素质的阶段,什么课都不能少,所以只能利用课余跟暑假的时间来学习科学。


最好的结果,就是这些同学跟科学家能终生成为好朋友。科学家就可以引出另外的科学家,同学又可以介绍别的同学到科学家这儿来。


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科学界就算把所有基金会给的课题组全部都动员起来,那也不过几万人,全国爱好科学的中学生有多少,因此肯定是有局限性,是不够的。


有局限怎么办?能不能通过大家更多的努力,能不能使得全国科学界都发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王绶琯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王绶琯院士:诺贝尔奖种子要在高中发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