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的酒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其实,没有喝成。至少是,没有尽兴。刚刚举起酒杯,闪烁着星光的夜光杯刚要触及嘴唇,就听见了要命的“马上催”。
于是,醉卧沙场成了一种想象,一种酣畅淋漓的想象。于是,就想起了辩解或者自嘲,也劝说“君莫笑”。因为,此去报国,“马革裹尸还”的可能性非常大。自古以来,常年征战的,有几个能够全须全尾地“今我来归”呢,哪怕是在“雨雪霏霏”的季节里。
将军们能“壮士十年归”,士兵们未及百战即死去的居多。
所以,喝上几杯酒,情有可源。何况,不是可能会误事的烈性白酒,只是绵软的葡萄酒呢?
边塞军人,爱酒。也是出于无奈。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在沙场、在戈壁、在荒漠里,除了旺盛的想象力,还能生长什么?除了与天地交流,除了与战友一万遍地重复那些车轱辘话以外,还能诉说什么?向谁诉说?
于是,酒、美酒成了无话不谈的媒介。借助于酒的交流就有了必要,酒成了燃起热情的火苗。
借助于杯中酒,还可以刺激出一点乐趣来。酒的功能类似于哈哈镜。在哈哈镜面前,流的泪是笑出来的。
实际上,酒后的笑是苦笑。乐呵呵也是一种苦涩,是一种深层的悲伤。
边塞军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亲情的抚慰,战友的情谊不是万能的。从处境一样的人那里得到的感受也是一样的,该减轻的不见得减轻了。
假设,那葡萄酒是红色的,一种温暖的颜色;假定,夜光杯是圆形的,在暗夜中也闪烁着荧光。那么,他们的暖色都成了夜光的组成部分。夕阳西下之后,即使没有灯光、没有烛光,甚至没有月光。夜光杯以及杯中的红酒都成了光源。他们把饮者的脸庞、双眸照亮了。于是举杯之人满面红光了,目光如炬了。他的内心激情洋溢了。
假如说,饮酒是一中乐趣,这种乐趣并不多。在出征或者凯旋之后,举起酒杯,让炽热的液体灼烧心、肝、胃。何况,出发,即意味着、归来就无法忘记将要或者已经消失的鲜活生命。
放松之后,是下一次的紧张或者“卖命”。即使,结果不是获取了功名。付出的也总是热血、生命以及心灵的宁静。
即便,在酒醒以后,也还是要面对沙场、面对寒光铁衣,面对严酷的环境和险恶的强敌。
是豪放,也是悲壮。
多喝了,不倒,就是豪放;喝多了,倒下,就是悲壮。
视死如归,是豪放也是悲壮。
此地甚好,是豪放也是悲壮。
边塞诗人举起了酒杯,不知是豪放,还是悲壮。
久经沙场,难免厌战。战争无非是(准)统治者之间的较量、的利益再分配、的火并。真正嗜好杀戮的人,占多大比例呢?所以豪迈地参战是真实的,可是厌恶杀戮也是真心的。
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道破了战争的天机——以大量生命的毁灭涂抹部分人的功劳簿,直言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者的冷酷。
好一个酷字。于是有“斩首十万”,“斩首级二十万”的轻描淡写,有白起坑杀四十万战俘的豪放之举。
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把苍白的战前动员、鼓噪,碾为齑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