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祝魏玮
“作科学研究不能将自己关在房子里,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科学研究也需要社会支持,而科学家也有义务给公众解释为什么要作这项研究。就自主创新而言,我们要做侦察兵。”9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在2007“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长沙站的报告中这样说道。
王鼎盛从事磁性和表面物理研究,尤其是用计算物理方法对固体电子性质的研究。这次他演讲的题目是磁性物理研究和信息存储技术的革命,湖南省省直单位副厅级以上干部聆听了这次报告。
他说:“在古代人们用结绳记事,只需要在绳上打5个疙瘩就能表示出20多个英文字母,即使区分大小写字母,再加上数字、各种字符,我们也仅需8个‘疙瘩’就能表现这200多个符号,这种原理同样适用于现代的磁性存储。”
他将“磁性”和“存储技术”这几个字在PPT上加了一个下划线,进行着重强调。他说,信息存储是信息技术的关键之一,磁性存储是几十年来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存储技术。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用钢丝做信息存储,到后来用磁带磁盘,到现在的超高密度磁盘达到10G字节/平方厘米。
“从1950年到2000年,磁盘存储密度提高了百万倍,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目前的超高密度磁盘上每个信息单元只有0.2×0.4平方微米(1000×2000个原子大小)。未来的信息存储是否还能再提高一百万倍?是否还能把每个信息单元减小到1~2个原子大小?”他反问说。
王鼎盛在报告中解释说:“几个原子大的小单元还有没有磁性?怎样把上万亿个小单元均匀整齐地做好?小单元的磁性能作为稳定的信息载体吗?写入和读出怎样达到速度和灵敏度的要求?这都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对物理研究的挑战。”
他说:“1993年,科学家在原子团簇的产生和磁性测量方面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发现即使小到3~5个原子大小的团簇也有磁性,并且每个原子的平均磁性比大原子团的还要大。我的同事在实验中将原子团成功地按规律排列到硅材料做成的基片上。根据上个月的最新报道,IBM公司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也首次测出了单个原子在一个基片上磁性的稳定性。一些科学家还在理论上证明了,两个铁原子和一个铱原子组成的团簇在高于室温的条件下,磁性有可能达到稳定。”
他说:“这些理论和实践研究说明,未来的信息存储再提高一百万倍的构想是有可能实现的。”
但王鼎盛也对出席报告会的湖南省干部说:“这是一个很宏伟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10年、30年甚至50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且途径也并不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重大的自主创新命题,不仅是对科学技术的全面的多项挑战,也是对领导组织能力的挑战。从长期来看,要解决这类科学问题需要发展教育,从实践上来看现在就要有一支从事这些研究的‘侦察兵’。有了这些‘侦察兵’,就有了自主创新的可能,才能根据进展,判断进行科学研究的实施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单个原子在一个基片上磁性的稳定性’这样前沿的探索在IBM公司里都已经被关注,我很愿意看到中国的公司也能考虑这样的探索、建立这样的实验室。只有这样,中国的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中国才能真正走到世界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