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平仄和对偶使它看起来像一首打油诗。(生笑)
师:对仗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运用,它要求作者要有深厚的语言修养,娴熟的驾驭它不仅不会影响意思流畅表达,同时使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滕王阁序》,说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刚才我们从音乐美的角度来欣赏这一千古名句,大家再从图画美的角度来探讨其艺术魅力何在?
生:色彩运用得好,绚烂的晚霞,碧蓝的天空,“半江瑟瑟半江红”秋水,还有孤鹜绿、褐、紫的羽毛,暖色调和冷色调对比鲜明,整个画面色彩非常鲜明。
生:天空的高远,长河的深远,使整个构图有一种宏大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
生:动静结合,自由翱翔的孤鹜,缓缓流淌的秋水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生:画面留下了大片空白,秋日大地的美丽和丰饶,波光艳影里摇曳晃动的倒影,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这种以实写虚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师:几位同学从图画美的角度谈了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到他们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分析的?(美术知识)学问是相通的,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打破学科知识的界垒,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这一句属于哪一种境呢?
生:“无我之境”。
师:“无我之境”并非是没有“我”的存在,王国维先生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无我之境”只是“我”的存在更隐晦一些,这就需要我们透过词句的表层,深入分析,细心揣摩,读出“我”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以前学习诗词的时候讲过,分析诗句要从意象入手,这一句有哪几个意象呢?
生:落霞、孤骛、秋水、长天
师:当你感知这些意象时,你有一种怎样的生命体验呢?
生:辽阔的天空使我觉得孤鹜是那样的渺小,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茫茫宇宙中,我们也不过感到“渺沧海之一粟”吗?
生:这些意象让人觉得有一种伤感的情绪在里面,落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孤鹜是那样的渺小和孤单,它为什么独自飞翔呢?可能是被它的同类或者他的爱人抛弃了吧?秋水这一意象让人联想到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秋水伊人……
生:秋水让我想起了孔子在黄河岸边的人生喟叹:“逝者如斯夫”,时间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
师:几位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我们的体验与王勃当时的感情是否一致呢?
生:王勃曾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他这时情绪是很低落的。
师:有什么根据吗?你能否从课文里找出句子来证明你的判断?
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师:王勃伤感失落的情绪因何而起?
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
生:慨叹自己命运的坎坷,同时也感到生命的短暂。
生: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却不知何时才能等到这一天,感到前途渺茫。
师:唐初文人都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以及勇于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王勃面对人生困境是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