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档案揭清史之谜”(六)
天花为同治英年早逝元凶
专家指出,死于梅毒缺乏论据,天花才是罪魁祸首,纵情淫乐为根本原因
本报记者吴向阳
作为清入关后第十位皇帝,同治帝载淳的一生无疑是短暂而悲剧性的。他6岁登上皇位,18岁开始亲政,亲政仅一年多,19岁便病死宫中。同治帝英年早逝,关于其病情和死因,无论是史学还是民间历来说法不一,争论素存。
1
19岁英年早逝
同治皇帝名叫载淳,是叶赫那拉氏(慈禧)与咸丰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所生,是咸丰唯一的儿子。同治6岁时,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年仅31岁的咸丰皇帝在外忧内困、心力交瘁中,于避暑山庄内的“烟波致爽”殿寝宫驾崩。在两宫皇太后的主持下,年仅6岁的同治登基称帝,慈禧与慈安两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实际上,大权被慈禧一人独揽,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了她对清王朝长达48年的统治。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小皇帝同治18岁了。按照封建帝王制度的祖制成例,皇帝成年后应独立管理政务,所以,垂帘听政了近12年的两宫皇太后也于这一年的正月二十六正式卷帘归政了。然而,慈禧不甘心就此将大权归还给自己的儿子。同治亲政后,慈禧还常常插手干预朝政,斥责同治,这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再加上疾病的原因,同治在新政后不到两年就一命呜呼。
对于同治的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正史资料和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分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民间野史中更是加了一些演绎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还有人认为是死于一种急性口腔疾病……以至于长久以来,这位19岁皇帝的死因颇为扑朔迷离。
2
民间盛传:同治死于梅毒
载淳的死因虽有疥疮、口腔恶疾等说法,主要争论还是在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点上。民间传闻及史料中大多认为说同治帝是死于梅毒。
在流传至今的某些民间著作里,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在1923年所著的《清代通史》里,也再三强调同治就是死于梅毒。
据他记载,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相亲相爱,但慈禧太后不喜欢皇后,强令其移爱慧妃。而同治偏偏讨厌慧妃。于是,同治帝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同治怕臣下看见,专找隐蔽的小妓院。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知。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治帝微行,屡次劝谏而毫无成效。
虽然这些传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传扬甚广,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因此许多人怀疑同治死于梅毒也就不奇怪了。另外,同治帝主治御医李德立的两位曾孙李镇和李志绥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
据李镇解释,其实李德立一开始就已看出是梅毒,为了慎重起见还约另一名外科御医会诊,两人一致肯定是梅毒。但李德立并没有奏明慈禧,因为如实禀报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杀身之祸,而知情不报隐瞒病情,也难免治罪。于是他假装糊涂,既然宫中都说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来治。
而李德立的另一个曾孙李志绥则是另一种说法:李德立等御医见同治身患梅毒不知如何是好,请命于慈禧。为遮掩丑闻,慈禧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染上天花。于是,御医们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没有效果。同治大怒,责
问:“为何不按我的病医治?”太医回奏:“太后命之。”所以同治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19岁的同治身亡后,清宫廷只宣布同治死于天花,但对于民间流传甚广的同治帝死于梅毒的种种传言,清朝官方一直保持缄默,不予回应。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学者们的怀疑,以至同治之死成为清宫疑案之一。
3
医案证实天花实为元凶
对于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有不同看法,他说,慈禧一开始就命太医以天花治疗淫疮,不符合事实。从《翁同龢日记》来看,皇帝自发疹到12月28日病危,翁氏从御医处得到的脉案与处方,确实都是针对天花而治。12月16日和17日,翁同龢曾被两次召见,《日记》记载:同治“花极稠密”,“头面皆灌浆饱满”,这些都是典型的天花症状,而非梅毒,同治帝之死确实是毒热内陷,导致‘走马牙疳’而死。”
沈教授表示,关于同治之死《翁同龢日记》之中有着相当多的证据。翁同龢是同治帝的老师。自御医李德立、庄守和确诊同治帝得的是天花以来,翁同龢忠实地执行着监督御医的工作,他每天到御医处打探病情、查看脉案与处方,并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下来。沈教授指出,根据《翁同龢日记》所记,同治帝确实是得了天花,导致毒热内陷,最终“走马牙疳”而死。(走马牙疳,是一种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因发病急骤,故名走马。)
此外,现存于中国第一档案馆的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的记载也为“天花说”提供了坚实的档案证据。据清代宫廷医档《万岁爷进药底簿》记载,同治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当天下午,太医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结果是:“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来,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御医对此开出了用生地、元参、牛蒡子、芦根等十二味药配制的“益阴清解饮”,进行避风调理。同治仅服了一次,效果便显出来。
第二天早上,夹杂着瘟痘的疹形即透出,也不似前日那样烦闷堵厥了。但是,疹痘初发,未至出透,致使“瘟热熏蒸肺胃,以致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气颤谵言”。御医议用“清解利咽汤”对此进行调理,效果明显,是日午刻即“脉息浮洪,头面周身疹中夹杂之痘颗粒透出”。
这样,经御医们精心医治护理不足两天,痘颗虽然开始表发了,有些症状也有减退的迹象,但是由于瘟热毒滞过盛,以致头面、颈项发出的痘粒很稠密,而且痘颗颜色紫滞,又有咽痛作呕,身颤口干,便秘溺赤之内症。很明显,痘料透出后过盛的毒滞并没完全随之表发出来,最后用药无效,以致于身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曾经就《万岁爷进药底簿》中所记载的,对同治帝的病情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研讨,结论几乎一致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既然同治死于天花为历史真相,那么有不少资料佐证的“梅毒”一说是否为空穴来风?另外,同治帝在得天花之前是否有已经染上性病的可能呢?
沈教授说,“不能完全排除同治帝在得天花之前已染上性病的可能性。因为同治帝微服私行逛窑子,并非民间传说。”事实上,《翁同龢日记》记载,两宫太后曾提及这个敏感问题。因为朝野早已议论纷纷,只是碍于君臣名分,不敢公然直说而已。
那么,可能染上梅毒的同治帝是不是死于梅毒呢?沈教授指出,这一点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可以找到答案。据现代医学知识,梅毒须得5年以上才可能致死,并且在死前须经过三个发展期。依据史料判断,同治帝即使死前真的得过梅毒,病史最多一年。依此可断定同治帝死于梅毒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医学专家分析,同治帝之死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天花的后期不幸皮肤感染,导致病人逐渐丧失了抵抗力而最后死亡。
沈教授说,同治帝之死与慈禧太后经常干预同治帝的婚姻生活不无关系。《清朝野史大观》叙述得十分详细,同治大婚后无法和自己喜爱的皇后生活在一起,独宿乾清宫,后来发展为出入妓院。沈教授表示,若不是同治在夜间常微服私行,寻花问柳,把身子淘空了,那么一个19岁的青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加上皇室良好的医疗条件,是不应被被天花击倒的。从根本上分析,还是纵情淫乐送了同治帝的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