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代远同志像。
1946年,邓小平、刘伯承、滕代远在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从左至右)
1968年8月,滕代远夫妇及全家欢送小儿子滕久昕(右一)去内蒙古插队。
悠悠岁月,斗转星移。2005年11月2日,是我的父亲滕代远诞辰101周年。他是苗族人民的优秀儿女,1924年参加革命,从投身蓬勃兴起的湖南农民运动到组织领导著名的“平江起 义”;从率领部队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瑞金苏维埃土地革命;从延安王家坪中央军委的日夜操劳到太行山麓辗转迂回与敌人战斗;从建国伊始奠定和发展人民铁道事业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有31个年头,每当我看到他的照片、与家人谈起往事,一种无限缅怀他老人家的心情撞击着胸怀,久久不能平静。
(一)
时光又把我带到难忘的1968年春天,当时我在北京灯市口中学上学,因为视力不合格,参军没有被选上。与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后,决定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报名去内蒙古插队牧羊。不久,学校发来登记表,我填完后请父亲审阅,他戴上眼镜拿起毛笔在家长意见栏内写下“完全同意,坚决支持”八个字。我写信告诉在部队工作的几个哥哥,他们也一致支持我的想法。没过多久,大哥、二哥分别从部队请假回来,专门为我送行。三哥因部队执行任务不能请假,也发来电报表示支持。
那段时间,我整日忙于准备行装,父亲特地将他缴获的日本军毯送我带上,以抵御边疆冬季的寒冷。母亲怕我没有生活经验,不会拆洗被子,戴上老花镜伏在乒乓球桌子上,手把手教我怎样拿针、怎样缝被子。我用平时积攒下的零花钱买了许多信封和邮票,用胶水先将邮票粘到信封上。父亲问我做什么,我不好意思地说:“头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条件又艰苦,要是想家了写信时方便些。”父亲听后爽朗地笑了,语重心长地嘱咐我:“到了边疆要团结当地人民群众,多向少数民族同志学习。”
向内蒙古大草原进发的日子终于到了,我告别了生活了十几年的北京,告别了学校、老师,告别了我的亲人,与北京各个学校的800多名自愿奔赴边疆的同学,同乘一列火车准备出发。父母亲还有哥哥们,同去永定门火车站为我送行。记得那天怕孩子们舍不得家长,影响火车开动,车站规定不让送行的家长进入,只有持车票的同学可以进站。身为国家铁道部部长的父亲和北京铁路局党委书记的母亲,也被挡在车站外面,焦急地站在混乱的人群当中不知所措。家长们急切地向车站负责人交涉着,我们也选出代表向站方提出抗议。经过协商,家长们最后才得以进入车站,与奔赴边疆插队的孩子们话别,车厢内外到处是一片压抑着的哭声。我站在爸爸面前,再次向他表示决心。我是他最小的孩子,又是第一次离开他到遥远的边疆,父亲很不放心。看得出,他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感情,不让眼泪流出。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插队的日子里,父母亲经常来信,勉励我在草原上扎根,好好经受锻炼。他在信中教育我:“要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不要让别人看出你是干部子弟,要在艰苦朴素上成为标兵。”我也经常给家里写信,汇报我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父母看后非常高兴。
(二)
1970年,我来到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部队里的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新鲜有趣,我和战友们日复一日开洞、铺轨、架桥梁,为祖国的三线建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