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北魏太武帝亲自率军反击,击溃了到彦之等部,刘宋前线部队一片混乱,很多地方纷纷失守,退驻滑台。
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前行,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不料被釜底抽薪,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宋军中有一些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 这个消息马上被魏兵的探子听到了,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 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
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 魏将安颉等人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进位司空,镇守寻阳。
北征回来后,"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而宋文帝身体一向不好,"寝疾累年,屡经危殆",恐怕自己一旦死后,道济不能为少主所用,也不是自己的几个弟弟所能驾御,元嘉十二年,文帝病危,召道济入朝。这对于道济来说,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而道济不听,俯首入朝,从而走向了自己悲剧的终点。及至,文帝的病情有了起色,大概想想将才还有可用,杀机暂时消退。十三年春,将要放其回去,已经下船,正好文帝突然发病,情况危险,辅政的彭城王刘义康立刻"矫诏"将檀道济逮捕,和其八个儿子和两个参军,人称"关张"的薛肜、高进之一起处死。"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无数后人,读史至此,皆为英雄扼腕。
历来名将,功业已盛,不为身谋,多不得见白头,如檀道济,如斛律光,如岳飞,如袁崇焕,皆为此类,千秋之下,亦使人浩叹。
说起檀道济不为身谋,可以引萧道成为比。萧道成为宋南豫州刺史,朝廷招之,惧,乃以数骑巡边,北人以为将伐之遣数百人巡边,萧道成即报朝廷北虏大动,果留。明帝死后,萧道成参与顾命,群公并立,唯其凭军功逐渐脱颖而出,后废苍梧王,纷绕之际,力排群侪,遂夺大权而摇宋基。如果萧道成是檀道济,在废立时,手握兵柄,如何肯在人后?在文帝诛徐傅时,或与谢晦上下齐发,以制朝廷;或借讨谢晦之机挟制朝廷,乘乱取势。在江州任上,必窥朝廷动向,不为人所制。如果檀道济始终忠于刘宋,为全身计,也当远权位而避祸,而檀道济一无所出,遂致身陨。
元嘉二十七年,魏拓拔焘南伐,江淮糜烂,"(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时距檀道济死十四年。
这之前一些时候,拓拔焘诛崔浩后不久,又想起这位智谋无双的臣子,感叹道:"崔司徒可惜!"人的生命被夺去是非常容易的,想要回头却再也不可能了。
附:《宋书 檀道济传》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韶少弟也。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转征西。讨平鲁山,禽桓振,除辅国参军、南阳太守。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以道济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讨平之。又从刘道规讨柏谦、荀林等,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及徐道覆来逼,道规亲出拒战,道济战功居多。迁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复为太尉参军,拜中书侍郎,转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以前后功封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豫章公世子为征虏将军镇京口,道济为司马、临淮太守。又为世子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复为世子征虏将军司马,加冠军将军。
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进克许昌,获伪宁朔将军、颍川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至成皋,伪兗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进据潼关,与诸军共破姚绍。长安既平,以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世子当镇江陵,复以道济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征虏将军。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兗州大中正。高祖受命,转护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听直入殿省。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为丹阳尹,护军如故。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
出监南徐兗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兗州刺史。景平元年,虏围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夔告急。加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