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与济南的历史渊源
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檀道济与济南有着很深的渊源,其著名的“唱筹量沙”事例就和济南有关。“唱筹量沙”出自《南史·檀道济传》,讲的是与北魏的一场作战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檀道济以智退敌的故事,而这一故事发生地就在今济南历城区。
公元431年,刘宋进军北魏,攻占河南后,又被魏军收复。檀道济遂率军北征,与魏军交战30余次,多获所胜。战至历城梁王庄(今山东济南东郊王舍人庄之位置)时,由于魏军力量雄厚,檀道济军资匮乏,打算撤退。此时有投降北魏的人告密说檀军粮草已用尽,于是檀军内部人心惶惶,皆惧魏军趁势来攻。久经沙场的檀道济聪智多慧,便趁夜间拿沙子当作粮食,边让人来称量,边高声呼筹计数,把量过的沙子堆成一堆堆的,又在沙堆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粮食。第二天,成堆的“粮食”便出现在檀军面前,来探风声的魏军回去便报告说檀军仍有成堆的粮食,檀军无粮的消息是假的。魏军将领听后惧怕,不敢追击,还将告密的人斩首示众。檀军借此安全撤退。这些土堆就是现在的粮冢,后人为纪念檀道济,又建檀公祠。明崇祯六年(1633年)记载,梁王庄的“粮冢”原有72个,现今保存3个。此庄原名粮家庄,以粮字沿用为梁字至今。
世界兵学看中国中国兵学看齐鲁
这次隋代玉简册《三十六计》的发现,不仅对于作者的确认起到了重大作用,还加强了山东作为兵学大省的地位。赵承凤告诉记者,在兵学界有句话叫:世界兵学看中国,中国兵学看齐鲁。这不是夸张,山东省的兵学著作是最多的。尤其是古代,像先秦时期最重要兵学著作大部分都诞生于齐鲁大地。就齐国而言,收入《武经七书》中的五种先秦兵书,属于齐地兵家系统的就有三种:《司马法》、《孙子兵法》和《六韬》。另外,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齐国的重要兵学著述,还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等等。可惜《子晚子》没有流传下来。而在《管子》一书中,兵学思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军事问题的篇目,就有《兵法》、《制分》、《七法》、《地图》、《参患》、《势》、《九变》、《霸言》、《小匡》、《小问》、《幼官》、《侈靡》、《重法》、《法法》、《立政》、《大匡》、《八观》、《五辅》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在先秦及两汉传播的兵学著作中,数量最为丰富、内容最为精博、且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齐国兵学著作。再说鲁国,其兵学文化虽然不能和齐国繁荣发达相比,但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像《吴子》一书,论治军用兵多袭用儒家“仁”、“义”、“礼”、“德”、“教”等重要范畴,提倡“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云云,更是鲁文化“宗仁本义”特色的突出体现。另外,历代涌现的山东籍的著名战将多,发生在山东区域内的战役多,也是山东为兵学大省的体现。
赵承凤说,我们曾对齐鲁兵学进行过系统研究,山东孙子研究会还与齐鲁兵学研究中心一起编辑出版过《齐鲁兵典》,里面收录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管子论兵》、《晏子论兵》、《墨子论兵》、《孔子论兵》、《孟子论兵》、《诸葛亮兵法》等兵学著作,涵盖了从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到明朝的大量兵学史料,是齐鲁兵学理论资料的一次集中汇集整理。我们准备再版时,将《三十六计》收入,完备这册兵学专著。
链接
檀道济其人
檀道济(?—436)南朝宋国著名武将、大臣,高平金乡(今山东济宁金乡)人。初随刘裕起兵讨伐桓玄。西征桓玄残余,镇压卢循、徐道覆起义,立下战功,任太尉参军。416年,北伐后秦,任先锋,占洛阳。释放俘虏,感化后秦之民,奔归者众多。后率军进占潼关,与诸军共破姚绍,灭后秦。因功迁征虏将军。宋武帝即位,以佐命之功,官至镇北将军、丹阳尹、南兖州刺史。少帝即位,受遗诏辅政。徐羡之等密谋废帝另立,召其入京参与其事。文帝即位,任其为征北将军。426年,文帝杀徐羡之等,派他讨伐荆州刺史谢晦,事平,任江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431年,率军攻北魏,粮尽而归。不久进位司空。因其战功卓著,名高权重,被朝廷猜疑。436年遇害。被害时,愤怒投帻于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这是最早将军队喻为长城的名言,自毁长城的典故就出于此。
来源:济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