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王位的继承,是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比较平和地进行的,几乎没有发生过流血政变。不过,王位传承上的曲折还是有的,“伊尹放太甲”就是最典型的事例,也是商代唯一能与政变发生联系的史事。
伊尹原是商汤妃有莘氏的随嫁臣仆,被商汤用为司厨,因富于谋略、通治国之道,受到商汤器重,后来被商汤任命为右相,辅弼商汤开创了商朝的基业。汤亡故后,伊尹先后扶立汤的儿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病逝,伊尹又扶立汤的嫡长孙太甲为王。为了教导太甲弘扬汤的功德和汲取夏桀败亡的教训,伊尹先后作了《伊训》、《肆命》、《徂后》等文章,督促太甲遵守先王的法度和“政教之所当为”,治理好国家。太甲登位的第三年,开始追求享乐,怠于朝政。伊尹屡加劝诫无效,就毅然将太甲送往汤的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偃师西南)去反省,自摄国政。太甲居桐宫三年,亲眼得见祖父汤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汤的创业艰辛和勤政节俭的品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示悔过;并在行动上关心桐宫的孤寡,遵守法度,与人为善。伊尹闻讯,欣然率领文武大臣,捧着冠冕、王服,将太甲迎回国都,交还国政,自己仍居相位,尽心辅助。这一件事可以说是中国政变史中最温和而富有戏剧性的特例,君王的失位与复位均未发生冲突和流血,结果也是皆大欢喜。而商朝也因此逐渐兴旺繁荣起来,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太甲在位23年后病死,伊尹又辅佐太甲的儿子沃丁为王。伊尹于沃丁在位期间善终,时年100余岁。后世根据他的忠诚和功勋,尊崇他为历代第一贤相,把他与其后的吕尚(姜子牙)、周公、管仲等奉为人臣楷模。至西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年),在汲郡的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了一部古书《竹书纪年》,内称仲壬去世,伊尹放逐太甲,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返回,杀伊尹,遂引起“伊尹究竟是贤相还是篡位的奸臣”这桩公案。学者们为此聚讼纷纭,争辩不已。
不少人认为《竹书纪年》是史料价值极高的先秦古籍,因而“太甲杀伊尹”之说不诬。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其中以清朝崔述的考辨最具有代表性。崔氏在《商考信录·辨太甲杀伊尹之说》中,引用《孟子》、《尚书》中的有关资料,证明《竹书纪年》记载的讹误,很有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