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不可不学!”写出了孙权怎样的语气?表现了他什么心理?
讨论归纳:采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无可辩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怎样理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讨论归纳:“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了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跃然纸上。)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鲁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学生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现的?
课文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的言语从侧面表现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这句话话中可感觉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鲁肃的神态十分惊奇,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讲经学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军众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生: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昔日的乌鸦变成了金凤凰,我再也不是同学笑谈中的吴下阿蒙了。(生笑)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生:听了青少年法制报告会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真让人刮目相待。
10.齐读全文,思考:孙权、吕蒙对话与吕蒙、鲁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讨论归纳: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时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生: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生: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生:不要以老眼光看人。
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官(生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陶冶自己。
生:学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成为“吴下阿蒙”(生大笑)……
(八)课上小结
师:本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含意深刻,在“劝学→就学→议论→结友”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较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反思】
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埋怨学生追求韩流,钟情超女,迷恋网游,崇拜偶像。
现今,传统道德价值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扪心自问: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又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真正做过什么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