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诸葛亮北伐拖垮了国小力弱的蜀国,使蜀国反而成为了三国之中最先灭亡者,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诸葛亮的北伐也以一种间接的方式灭亡了魏国:北伐促使了司马氏家族的崛起并一步步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实权,到公元263年魏灭蜀的时候,所谓的大魏已经成了一个空壳,仅仅两年之后,天才的统帅兼政治家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就取曹魏皇帝曹奂而代之,建立了后来一统中国的西晋王朝。一心想灭亡曹魏,复兴汉室的诸葛丞相若在天有知,也应该可以瞑目了,因为“汉贼”曹操建立的魏国究竟是灭亡了,甚至可以说是与蜀国同归于尽了。这在“父传子,家天下”的封建时代绝对是一个不错的游戏结果,虽然这应该不在两千年来最著名的智者诸葛丞相的意料之中。 但还是有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没有全力以赴投入游戏的行为埋单,这个人就是吴国君主孙权。虽然他可以说服他人,在诸葛先生讨伐魏国的军事行动中他有理由袖手旁观——鉴于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骗取了吴国的荆州和在孙权产生攻取益州的想法的时候采用欺骗手段使其打消了这一想法而最终将益州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孙权对蜀国一直怀有高度戒备心理——但他无法让人相信,他的国家对周边的几股势力所采取的政策完全贯彻了现实主义的原则。他的幼稚举动毁掉了吴国在魏蜀吴三国的博弈中成为最大赢家的机会,最终为魏国创造的、晋朝继承的强大军事机器所击败,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南方政权从不能打败北方政权的魔咒。或许其作用已经得到证明的长江天险让他认为自己具备了玩弄政治小把戏的资本,但无谓地消耗国家资源却让吴国在腐化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地理优势成为一个国家腐化堕落的主因(因为当时的江南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江南地区在创造财富的效率上还没有明显地优于中国其他地区),这的确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识相反的事例。那些把北宋亡于大金国归因于五代时期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的人可以休矣,因为没有人阻止宋太祖从辽国人手中夺回这片面积相当于今天一个福建省的土地。 让人吃惊的是,在很多方面,吴国君主孙权都是一个十分谨慎、十分善于自省的人,他跟他的最主要的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情同手足”来形容,即使是对他政策的最露骨批评他也能够耐心地听取,并就这些政策和大臣们进行平等的交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对外政策上却频出昏招,不仅无谓地浪费了国家资源,而且动摇了吴国作为三国游戏平等参与方的地位,为吴国最终被魏的继承国晋朝兼并做了精神准备。 最早的诸如此类的举动发生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孙权向魏称臣,接受魏的册封为吴王,魏帝授予其金印和九锡备物,多年的敌人一朝归附,魏国君臣不禁弹冠相庆。然而还是有人提出应对此进行检验:毕竟吴国的臣服来得太轻易了,于是魏国向吴国提出,魏吴订立盟约,孙权派出自己的一个儿子到魏国作人质。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孙权对此表示拒绝,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年号)九月,魏国派曹休、张辽等人兵分三路伐吴,包围南郡,虽然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魏军没有占着什么便宜就撤退了,但此战对吴国士气民心的打击可想而知。东晋史学家孙盛就此议论道:“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臣或否乎?余观吴、蜀,咸称奉汉,至于汉代,莫能固秉臣节,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卒见吞于大国也。”1但孙权的政治想象力似乎还没有打算就此止步,接受公孙渊称臣并向其授予九锡,而且派使臣跟随公孙渊的使者到辽东,以便当面向他宣读自己的册封诏书,结果却导致了使臣被杀的奇耻大辱,应当算是政治梦想家孙权的另一大杰作。更为可笑的是,他在曹睿即位后曾对魏国民众对**的忍耐力到了极限,魏国不久会自动崩溃的前景作出预测,结果等来的是魏国在对蜀军事斗争中日益成熟和壮大的事实。还需要再列举他气死一代名将陆逊2的光荣事迹吗? 所以吴国灭亡的原因已经是再清楚不过了:貌似高枕无忧的安全形势消磨了一代英主孙权的斗志,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花花公子。这样一个人会指望从吴蜀联盟中获取好处吗?而历史已经证明,吴蜀联盟是打败魏国的唯一途径。
注释1: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中裴松之的注语; 注释2:陆逊因谏普通皇子不能与太子享受同样的待遇遭到孙权的羞辱,愤懑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