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的提高,不像过去那样挑担子,挑200斤,再挑200斤,现在可以用手推车推,卡车拉,还是一个人。”
然而,沙钢人力资源的弦已经绷得很紧。并购淮钢后,在沙钢的19位副总中,将有两名副总前往任职,而在此之前,已经有4位副总达到退休年龄。沙钢在高层管理人员层面的调配已是捉襟见肘。
而在沙钢扁平化的管理架构中,19位副总的管理职能过于下探,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有所损伤。“我们这里缺干部,尤其是中层这一级,车间主任缺,科室的处长也缺。目前中层有四百多人,量上有了,质上还不够,新血充实进去比较困难”。李新仁说,他认为困境之一是“外面请来的人实用性不强,自己培养的人成长太慢”。
所谓的“不实用”,沙钢另一位高管认为是“请来的人中很多来自国有企业,把他们半夜里从被窝拎起来是很难的”。
不仅是中层干部,许多刚进入沙钢的大学生也需要一个艰难调适过程。沙钢的大学毕业生的流失率相对较高。车间里的一位班长告诉《中国企业家》,他来到沙钢还不到一年,同组来的同事已经几乎全流失了,他也就自然升职了。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沙钢高层管理团队在学历结构上相对较弱,沈文荣出身农民,初中毕业,而他之下的19位副总第一学历平均大多没有超过高中,这虽然培养了企业务实、脚踏实地的作风,但对于公司实施长远的扩张计划却是一个掣肘。在基层,农民工在职工中占大多数,他们帮助沙钢创造了人均钢产量中国第一的神话,但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却表现平平。
沙钢紧绷的工作节奏和忘我的工作氛围让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或者选择离开。“坦白地说,我个人很难承受这么大的工作压力,但我向这些勤奋工作的人表示敬意”,奥钢联财务经理Johannes Wahlmuller说,“这应该是沙钢能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五年之后沙钢变得更成功了,而现在的朋友们很多却累倒了。”
与企业同时成长起来的一批老沙钢人是其中坚力量,“但原来是五条生产线,现在是十五条生产线,扩张太快了,人力显的有些薄弱,”沙钢总经济师陈瑛说。
公司全新的股权激励计划很快也要进入操作阶段,年底就有望出台具体措施。2001年、2004年两次改制后,沙钢经营层持了大股,达到87.7%,其中沈个人持有29.98%,随着发展,一些新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中很多人只有股份的分红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个矛盾必须要解决,不然怎么办?坐不久啊。高层可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护,要把这种感情传递下去,不能仅靠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一位较年轻的副总告诉《中国企业家》。另一种情况也必须考虑,如果沙钢在未来以换股或交叉持股的方式为并购手段,也需要在股权架构上作出安排。
“沙钢‘十一五规划’的第一条,不是要增产多少吨钢,多少吨铁,而且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只有保证一个常青的队伍,才能保持常青的思维。”沈文荣说。
对于已经60岁的沈来说,接班人的问题已开始浮出水面。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香港,一个还小。不过,沈文荣认为不可能是自己的子女接班。他风趣地说,他们可以来沙钢工作,可以是小组长,班长,但不可能是他的位子。“沙钢是股份制企业,对股东负责,要找一个能把沙钢带向未来的人。”他说,他的管理职权已经下放给下面的副总,从现在开始到未来5年的任务,他工作重心之一就是选人,挑选好专业的人,能把沙钢带到下一个30年的人。
不仅是人的问题,沙钢也在努力疏导发展速度给管理结构和信息化带来的压力,“下一阶段的各个导语已经出来了,但把这些导语联成一片还需要时间”。陈瑛说。
“从产品结构调整到走向国际市场再到收购淮钢,沈文荣已经把沙钢的问题从战略上全都铺开了,”兰格钢铁咨询公司专家马中普说,“至于能否成为国际钢铁巨头,可能只是机会和条件的问题。”
沈文荣并不承认自己就是中国的“米塔尔”,但这位中国的“钢铁沙皇”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自己的野心和内敛的霸气。“现在看还言之尚早,但20年之后,谁是老大,谁更强,谁又知道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