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更以自己老资格的党内高级干部的身份,向全党老干部提出:“要跟着毛主席。毛主席今天是领袖,百年以后也是领袖。晚节不忠,一笔勾销……”他更以李秀成,瞿秋白为例说明“晚节不忠”的危险。他指责瞿为“叛徒”,提出:“不因为他死了就是烈士,我提议把瞿秋白从八宝山搬出来。把李秀成的苏州忠王府也毁掉。这些人都是无耻的。”周恩来是第一个在党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对死者墓地搞打砸抢,周的讲话后来广为流传,瞿、李两人的墓地即被红卫兵全部毁掉。追踪溯源,不能不说这是受到60年代批判李秀成投降变节的影响。
细审当年那段历史,毛泽东处心积虑发动一场大的运动,他更要强调全党对他保持一致,老干部老革命们都要紧跟毛泽东干革命,所以更要强调保持晚节,乃至周恩来在文革中反复向党的高级干部们强调“晚节不保,一笔勾销”。戚本禹的问题不在于他写了一篇史学商榷文章,而在于那时的史学研究也蒙上了一层极左的色彩,史学研究为当今政治服务,甚至可以成为打倒某些人的锐利武器,不同的观点可以被任意曲解为“向党猖狂进攻”,日后发生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就是典型一例,史学界名人吴晗、剪伯赞也是死于这一莫须有的罪名。
三、出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
自从戚本禹的文章受到毛泽东的褒扬后,戚本禹名声大噪。1964年夏陈伯达将戚本禹调到《红旗》杂志负责历史组的工作。《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其编辑成员都是学有所长的理论学者,戚本禹如此年轻就迈上这一台阶,实属党内年轻俊彦,一时前途无量。
1965年底毛泽东下决心开展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江青在上海找了张春桥、姚文元秘密起草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于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从而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身为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的编辑,戚本禹竟然丝毫不知此文的背景和来历。但是随后,戚本禹紧跟形势,在12月8日于《红旗》第12期上发表了《为革命研究历史》一文,对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翦伯赞的历史观进行不点名的批判。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了陈伯达、胡绳、艾思奇、关锋、和田家英谈话。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首次就姚文元、戚本禹的文章明确表态,毛说:“戚本禹的文章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对戏剧界、历史界、哲学界震动很大,缺点是没有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是毛泽东发出的文革第一声战斗号令,表示出毛泽东对姚文元、戚本禹的大力支持,毛泽东的这一谈话使戚本禹名声大噪。有了毛泽东这个“尚方宝剑”,戚本禹先后写下了《翦伯赞同志的历史观点应当批判》,1966年3月15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又写了《〈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反动实质》,1966年4月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在这篇文章中,戚本禹指责吴晗“海瑞的宣传,是吴晗同志一系列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的一个尖端”,这种说法完全背离了历史事实,采取了扣帽子的上纲上线作法,与姚文元批吴晗的蛮不讲理、欲加之罪如出一辙。戚本禹再接再励又写出了《评〈前线〉〈北京日报〉的资产阶级立场》一文,发表在《红旗》杂志第7期上,戚本禹将吴晗等人定性为:“邓拓、吴晗、廖沫沙等人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反党事件”,该文随即在5月16日由《人民日报》转载,积极配合了毛泽东、江青打击党内彭罗陆杨的战役。由于戚本禹积极跟随毛泽东搞文革,1966年5月28日中央文革小组成立时,戚本禹被选为小组成员,排名在穆欣、姚文元之前。戚本禹一跃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首长”,时年戚本禹仅35岁,真是时势造英雄,一颗党内政治明星冉冉升起。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戚本禹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学校师生、工矿企业工人、各地造反派组织等发表了大量的讲话,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67年12月之间,戚本禹就发表了大约120余次左右的讲话。在这些讲话中,戚本禹大都秉承毛泽东、江青造反有理的精神,支持各地造反夺权运动,批判“走资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