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P >> pan >> 潘镜芙 >> 正文

 

[组图]总设计师潘镜芙院士忆西安舰诞生记

  17吨黄金买一艘苏制淘汰驱逐舰

  

  1950年初,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无建造千吨级以上作战舰只的能力,只能向英国、前苏联等国家购买退役舰船,或以高价定制。但购买驱逐舰也遇到了难题:前苏联拒绝出售驱逐舰,其他愿售装备也是以远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卖给中国。经过两国长达一年多的谈判,中国最终购得4艘即将退役的07型驱逐舰,并于1954年3月筹建驱逐舰部队。在当时,每艘驱逐舰的价格相当于17吨黄金,而这四艘驱逐舰在1950年至60年代间一直是中国海军火力最强、吨位最大的作战舰只,分别命名为鞍山舰、抚顺舰、长春舰、太原舰,被称为海军的“四大金刚”。

  

  直尺圆规

  军舰设计图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适应洲际导弹全程试验海上护航、警戒的需要,中央军委批准自行研制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由七院701所承担全舰设计任务,时年36岁的工程师潘镜芙受命与同事李复礼一起主持总体设计工作。

  据今年77岁的潘镜芙院士回忆,1957年,在多方的努力下,我国从前苏联获得了部分56型驱逐舰技术设计图纸资料。但这艘苏制驱逐舰是一艘常规舰,没有装备导弹,而要增加导弹发射系统,苏制船体就容纳不下,基本上还得靠自己另起炉灶。

  西安舰的设计是从1966年正式开始的,由于当时科学比较落后,没有电脑等高级设计工具,工作人员的设计工具都是直板、直尺、圆规这些原始东西,大型计算就靠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对照着从前苏联购买的图纸,设计人员们忍着夏日的高温,冬日的寒冷,历时两年多才完成设计图。

  随后,专家们又要按照图纸做出一个100多米的模型,这就是“放样”,这个模型要完全依照图纸按比例制造。“现在有电脑,这个过程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进行,但那时只能我们自己动手做。”西安舰的“放样”过程被分配了好几十人,占用的房间也有几十间,专家们经常是一弄就是一整天。

  

  潘镜芙

  “出身不好”被撤职

  

  西安舰研制的关键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爆发,701所在这场政治大潮冲击中也未能幸免。

  工宣队和军宣队也都直接住到了所里,甚至还有反动派直接到了每个组,盯着他们的工作。他们认为,701所是这么重要的部门,怎么可能会没有一个反革命和特务?所以这里成了整治的重点。100多名设计人员每天白天要出去开会批斗,晚上就又凑在一起研究图纸。

  地主家庭出身的潘镜芙当然在劫难逃。有人在研究所里贴出了大字报,要把他从研究团队中揪出来。研究所领导顶住压力,来了个折衷处理:撤了潘镜芙研究室副主任的职,但仍保留他负责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的工作。

  对这个结果,潘镜芙感到很欣慰:能继续主持设计工作就行。

  

  群策群力攻克

  一道道难关

  

  要设计新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面临很多技术难关。

  且不说中国在此之前没有把导弹装上驱逐舰的先例,就算从前苏联重金购得的“四大金刚”,也只是一般的雷击舰,上面只安装了鱼雷弹。为了加上两枚导弹,设计人员开始了不断的试验。

  西安舰的参照舰苏制驱逐舰原长只有106米,设计人员把自己的设计图纸中的船身加长6米,为两个导弹发射器留出位置。

  但装上导弹后,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发射导弹时所带来的高温、高压和超级大的后坐力,肯定会对船身造成影响。

  设计人员们在1000多吨位的“四大金刚”中选了两艘船,装上相同的导弹发射器,通过发射导弹来测量温度、压力等因素。

  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发射过几次导弹,期间不断改进船的部分区域。发射器周围耐受不了高温,他们就加厚周围的钢板,设立防护栏,发射过程中的高压也通过改进钢板的构架和周围结构来缓解。这样,在大风大浪的海面上发射导弹时,我们自己的驱逐舰才最终做到“不能断,不能翻,不能沉”。

  还有一个难题:我国建造的水面舰艇都是单个武器装备军舰,以火炮为例,没有指挥仪和炮瞄雷达形不成体系,战斗能力差。前苏联的舰船图纸上也只有单个大炮。 他们必须自己加上多个大炮,在舰身上装备两座三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并配置声纳、雷达、通信、导航等观通设备以及指挥控制系统等。这样又给船身增加了几百吨。

  但此后问题相继出现:重量增加了,船体加大了,动力跟不上,航行的速度受到影响。

  在对西安舰航速的改进上,工作人员也费了不少心思。首先是船的线型,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改进了船尾的造型,又联合702所做了多次流体试验,才达到要求。另外,对螺旋桨叶片的改进也是当时的一大改进。

  701所的一位老专家对这段故事记忆犹新:“当时我被下放到武汉养猪,忽然有一天,组织上通知我赶紧去大连造船厂。我去了一看,推动船体前进的两个大螺旋桨出现了大问题,由于螺旋桨转快了会产生空抛现象,剥蚀了叶片,结果在叶片中部出现了20多毫米的深沟。怎么办呢?后来请示了上级,大家决定在叶片上打一个洞,缓解这个压力。当时世界上都没有这个做法,我们是首创。一直到现在,所有船的螺旋桨上都有这个洞。”

  同时,设计人员还增加了西安舰使用了蒸汽动力的管系,使蒸汽量变大。正是这种种因素,我们自己的驱逐舰才能够达到航速36节的要求。

  

  22个省100多家单位协作造舰

  

  “西安”舰的制作过程复杂:先造好壳,再放设备,设备放好再装管系。然后上船台、下水、试航、交船。做船的时候,工人要先从船中开始施工,先做好船底,慢慢垒上去,像金字塔形,从中间向两边铺。这个过程中,最复杂的是装管系:“旅大”系列的驱逐舰都是蒸汽轮机,蒸汽锅炉不像柴油机,需要分多的管系,而一般柴油机一整套系统最多只50个分系统,蒸汽动力装置大概要70个分系统。

  潘老回忆,当时几乎是全国动员建造驱逐舰,他们所需要的指挥系统的各种仪器,很多都没有现成的,都是由701所提出设计要求,全国多个研究机构参与研制。一艘“西安”舰,调动了当时22个省、市的人力物力,100多家单位承担了所需的732项材料和1240项配套设备的制造任务,其中包括110余项新型设备的研制任务。

  

  试航两年

  吃住在船上

  

  1970年底,大连造船厂把“西安”舰制作完工并交付使用。此后的两年多,潘镜芙院士与来自701所的一帮设计师一直吃住在船上,不断检查船身的变化,随时解决船上出现的问题。

  701所一位专家回忆起当时的一位专家郑福宽。他当时是大连工作组的组长,造船的3年多时间里,他很少回家;船下水后,他也一直跟着做实验,船的实验范围从大连一直到达海南岛,时间长达一年多,他几乎没有回过家,他和其他设计人员的足迹也走遍了西安舰航行的道路。“西安舰上有300多名官兵,他们都有自己的铺位,可我们没有。实验时我们就上船,不实验时,我们就住在岸上的旅社里,或者老百姓家里。”

  当时所有设计人员都有一个特殊习惯:大家的外套上口袋都特别多。出去跟船实验时,一二十个人,每人都是一个口袋装苹果,一个口袋装咸菜,一个口袋装饼干,另外一个口袋装面包,都是吃的。原来,当时很多实验都是选在海面出现台风、风浪高的天气,这个时候,专家们一上船不久就会晕船,不断地呕吐,为了防止把自己的胃液吐尽,他们都是把肚子里东西一吐光,立刻吃点随身带的食物;再吐,吐完后又强迫自己继续吃。

  1970年的一天,701所这位老专家和一位同事在大连码头,看到西安舰正静静停靠着,两个人忽然很想检查一下内部的管系。当时他们都不满30岁,没有多想,就从舰船的烟囱里爬进了船的炉膛,两个人认真地查清楚了船里面的管系。出来后不到半小时,船就开动了,烟囱里冒出了燃油的黑烟。两人这才一阵后怕:没人知道他们进了炉膛里面,要晚出来半小时,恐怕早报销了!

  

  首批国产驱逐舰

  横空出世

  

  第一批驱逐舰的设计制造,结束了中国海军依赖国外废旧舰艇的时代,使中国海军获得了中大型舰艇的设计使用经验,为日后设计更大型的舰艇奠定基础。

  站在今天的角度,潘镜芙这样评价这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制造的驱逐舰:这是我国海军导弹驱逐舰的零的突破,航速高,火力强,第一次装备了导弹发射系统,还具有抗风浪、适航性强等优点。

  正因为如此,这种新型战舰成为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主体战舰,全军装备了十几艘。

  当时国际舆论对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也给予高度关注。

  作为护航编队的指挥舰,1980年它参加了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往返航程9000多公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85年到1986年,该舰和某综合补给船组成编队首访南亚3国,从此结束了我国海军只能在家门口转的历史。

  “我们是一边啃着黑馒头和窝窝头,就着咸菜和清汤,一边造出了中国第一代自己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昨日,“西安”舰总设计师潘镜芙院士和701所的部分老专家,回忆起40多年前研制“西安”舰的情景时,依然激起他们的澎湃热情和无限感慨。

  潘镜芙院士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潘镜芙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总设计师潘镜芙院士忆西安舰诞生记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