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后裔就被她杀了80多人。
骆宾王在《檄文》中揭露武则天“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这段檄文句句是武则天的心病。“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指的是将唐高宗的爱子李显幽禁起来;“贼之宗盟、委以重任”指的是将武氏宗室,如武三思之流,盘据要津,手握重权。这段檄文挑起了李唐宗室与开国元勋对武则天极大的不满。骆宾王在檄文中还指出:“一
扌不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扌不之土未干”指的是唐高宗陵墓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指的是皇帝唐中宗李显危在旦夕,无人可托。这两句有极大的煽动性,唤起了对李唐王朝的怀念与好感,简直是掐住了武则天的命脉。
骆宾王檄文的影响时时威胁着武则天,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与她对抗。她一心一意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侄子,但总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满朝大臣是她一手提拔的,但不支持她的传位政策,反过来要她放弃皇位,让位于太子李显。武则最后成了一筹莫展的孤家寡人,只能深居内宫,与她的两个面首寻欢作乐。她用武力扑灭了骆宾王参与的武装起义,但她自己也遭到如同武装起义似的逼宫。带兵逼宫的不是别人,而是她一手提拔的宰相张柬之。公元705年,张柬之等官员发动了一次军事政变,杀死了武则天最为宠信的大臣张易之与张宗昌,用武力逼使武则天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显。这时她只能束手就擒,宣布退位。她建立的大周王朝一夜间土崩瓦解,被她处死的官吏一个个地平反昭雪,支持她的大臣一个个地走上断头台,武周王朝宣告寿终正寝,李唐王朝重新恢复统治。到这时,骆宾王在《讨武氏檄》中的政治纲领全部得以实现,在暴力与文化的对决中,最后的胜利者不是武则天,而是以骆宾王为代表的文化与道义。
唐朝中兴从檄文开始
武则天死后,唐朝进入了中兴时期,有了近40年的强盛并太平的时光。骆宾王与他的《讨武氏檄》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众口传诵、万古流芳的历史名篇,骆宾王成了正义与道德的像征,就像大诗人杜甫写的那样,有些人是“身与名俱灭”而骆宾王是“不废江河万古流”。到了宋代,骆宾王成了忠臣义士的代表,政治地位急剧上升,对他的讨武檄文,更是赞颂备至,甚至认为“唐之中兴,兴于一檄可也”,把唐中宗复位,武氏败落、李唐中兴与骆宾王的檄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不是骆宾王的《讨武氏檄》闪发出强大的道德力量,唐中宗不可能复位,武则天很可能将皇位传给了武三思,武氏王朝不可能不到一代就宣告消亡。到明代,义乌人在为骆宾王重修枫塘古墓时,对骆宾王的人品、气节大加推崇,认为他在扬州的义举,可与历史上搏浪椎击秦始皇的张良、诛杀诸吕的周勃相提并论。义乌人还为骆宾王建了一座“唐杰流风坊”,并赋诗一首:武功高去天三尺,骆子才登第一峰。革檄能扶唐社稷,祠君可但作诗宗!
到明末,骆宾王成了搀救国家危难、抵抗外族侵略的忠臣榜样。明末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土张国维,想借骆宾王匡扶唐室的忠义志节,再出现像《讨武氏檄》那样檄文,唤起对大明王朝的怀念。于是他通过皇帝封骆宾王为“文忠公”,对骆宾王的扬州檄文大加褒扬。
骆宾王只是一介文人,他写下的一篇《讨武氏檄》竟然散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几千年来光芒不衰,可见文化的力量几乎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光辉,不是其他力量能扼杀的。记者在义乌采访,处处可感受骆宾王的人格力量,他的影响在义乌是无处不在。当地人对记者说,在义乌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从古到今于少有几百万,别的人都忘掉了,只有骆宾王没有忘;别的人官位很高,但在义乌并没有地位,骆宾王的官位很低,但在义乌的地位很高。如今,骆宾王成了义乌的骄傲与一面金字招牌。义乌以经营小商品而发家致富,名闻天下,最大的一家小商品市场就以骆宾王的名字命名,称之为“宾王市场”。义乌市的一条大街称之为“宾王路”,横垮义乌江的一座大桥称之为“宾王大桥”,义乌最大的一家汽车站叫“宾王客运中心”,还有“宾王中学”、“宾王酒店”等等举不胜举。骆宾王的大名越来越响亮,其形象越来越夺目。
上一页 [1] [2]
|